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的集群效应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正迎来黄金时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为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战略转变,开始发展专业园区建设,提倡相关企业在园区内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集中水电供应、物料配送、三废处理。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园区已发展到近1000家,作为企业的集合体,园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力载体和执行单位。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提倡的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也处于风口浪尖的“尖峰时刻”: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曾经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然而,2006年这两项目标就遭遇了重大挑战: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仅1.23%,未完成年初预定的下降4%左右的节能目标;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同样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污染排放仍继续增加。
因此,2007年政府下大力气狠抓“节能减排”,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强制有效的措施,很多企业被迫关停,使2007年成为名副其实的“节能减排年”。但是,如果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看作一场大型战役的话,另外一个“高地”--工业园区,必将成为政府关注的下一个重点。作为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如果园区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有所忽略,其危害性肯定会远远大于一个企业。那么,未来国家在环保方面针对工业园区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通过那些手段可以提高园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水平?如何建立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和工业园区之间的双向沟通渠道--这些都成为工业园区发展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2007年9月15~16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大力支持的《中国工业园区清洁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近50家工业园区的代表为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共聚一堂。会议同时邀请了国家环保总局专家对未来国家环保政策进行了解读;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以最新的理念进行了《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报告;此外,台湾麦寮工业园区、宁波化工园区、扬州化工园区等典范园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和交流。
会议代表认为,节能环保,致力清洁发展已经成为园区做到“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和谐园区”的必经之路,从而实现政府“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目标。会上,环保专家指出,应该采取“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技术支持”三步走。即首先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周边环境容量、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等因素对园区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联结企业之间物料、能源的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终端排放废物和物料输入。其次,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无环保配套装置的企业入住。最后,通过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三废处理手段确保园区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赢得经济发展。
会议呼吁,在政府下大力气整改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工业园区自身更应该强调园区的清洁、可持续发展。国家应通过强制性政策,撤销那些用高昂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园区;通过出台激励性政策,扶持以节能减排、清洁发展为出发点的园区,鼓励更多的企业入住绿色园区,给企业创造一个可以良性发展的场所。这样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从环境和经济两个方面实现我国环保战役的全面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