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是我市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一提起玻璃,许多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但就是在这么一个污染行业中,南玻寻找出了一条清洁生产的路子,生产过程脱硫、废气制冷、太阳能转热能……秉承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理念,南玻在追寻清洁生产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坐落在麻涌大道上,马路对面的几栋漂亮房子围成的小区,是南玻的员工宿舍。每一栋宿舍的楼顶上都装有60块太阳能玻璃,这些玻璃接受太阳能后储存热能,以此来为员工提供热水。南玻的副总经理刘沐阳颇为自豪地笑着说:“这是我们员工宿舍的‘光浴’。”
一进厂区,就看到两盏风光互补发电路灯的风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扇页;园区整洁有序,绿树、青草欣欣向荣……刘沐阳说,这一切都是和公司发展的理念相符的。南玻追求的,就是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园。
欧洲之行萌发“绿色”梦想
在德国,“一头雾水”的南玻高层们纷纷爬上一户人家的玻璃屋顶,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东西来。
“最近这些天,公司上下都很忙,大家都在为9月份点火投产的第二条生产线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在厂区的临时办公室,刘沐阳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谈起绿色能源产业园,刘沐阳说这一念头起源于德国的“百万屋顶计划”。
“传统产业搞浮法玻璃的有很多,浮法玻璃在国内的自然增长也非常快。但这个传统产业对我们企业来说,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存在严重的威胁。”2005年,集团高层率队到欧洲考察,对玻璃前沿市场进行分析。
在大家印象中,房子的屋顶就应该是红色或者青色的瓦片,但在德国,南玻高层被一种玻璃屋顶深深吸引。“当时,别人给我们介绍,那是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器,也就是光伏发电器。我们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一头雾水”的南玻高层们纷纷爬上一户人家的屋顶,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东西来。
看到国外玻璃行业发展如此迅速,这次的欧洲之行,让南玻集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攻克太阳能玻璃,填补国内空白。他们在光伏能发电行业中了解相关情况,对此进行技术论证,研发中心进行技术攻关、寻找配方。整整花了大半年时间,技术方面的问题被一一攻克,终于获得了太阳能玻璃的配方,填补了国内玻璃行业的空白。2006年10月28日,第一条生产线点火投产。
在这个原本能装下100多万平方米玻璃的厂区仓库里,每天只有4万多平方米的存货。刘沐阳指了指这些玻璃,笑着说:“每天早上仓库是最热闹的,很多商家的大货车一大早就来拉货,这里一直都存不满的,一有货就被拉走。”
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玻一跃成为国内太阳能玻璃行业的领头羊。用刘沐阳的话来说,就是“江湖地位高了很多”。
去年南玻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了60%,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也占了10%左右。去年12月份,南玻就已经将今年一年的订单全部拿下;今年6月份,也已把明年一年的订单全部拿下了。在采访中,刘沐阳一再对集团高层的正确决策赞不绝口。
新技术研发提高成品率
南玻通过对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潜力机会进行挖掘,引进有助于企业产业升级的技术改造项目,以此来促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
刘沐阳说,目前,南玻太阳能玻璃成品率普遍还较低,公司对此专门成立了研发中心,进行研究开发,以提高玻璃成品率,节省能源消耗,提高玻璃品质。
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在研的项目为超白玻璃镀减反射膜,其目的是在超白玻璃上进行减反射膜镀膜处理,该工艺加工过程无废气、废液排放,而其透过率的提高可使太阳电池输出的能量增加1%-3%。若按1.3立方米晶体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165瓦计算,1万立方米晶体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在1.27兆瓦,若采用增透减反膜镀膜玻璃,其发电功率将增加1.27万瓦-3.81万瓦,相当于每年增加发电1.27万度-3.81万度。
而这一研发,在环境效益方面,减少了碎玻璃的产生量,也减少了碎玻璃回用量,相对单位产品,熔化热能消耗减少,燃料消耗减少,同时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减少。
2008年6月21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到南玻公司召开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专家论证会,专门就“太阳能电池与光伏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和论证。通过省科技厅论证,南玻获得省1000万元的经费资助和市1000万元的配套资助。
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数据
既然南玻生产的是环保、再生能源产品,自身当然也就不能污染环境。南玻集团高层把这一点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事项。
在第一生产线的附近有一间小房子,这个地方是设备部公用工程经理陈飞经常来的地方。小房子里放了一个“大家伙”,这个“大家伙”是“烟气连续检测系统”。它24小时运作,实时监控着南玻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这个系统已经与市环保局的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实时将监测到的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传输到市环保局。陈飞要经常过来看看机器是否正常运作,系统监测到的情况是否出现异常。
陈飞翻出上两个月的系统监测数据:5月份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每立方米246.28毫克,6月份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每立方米316毫克。如果能保持这样稳定排放,南玻已经达到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排放标准。
“在南玻申报初期,环保部门通过的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每立方米750毫克,其实这个数据已经比国家标准每立方米降低了100毫克。”安质部经理左爱武说,这个标准要求南玻排出的二氧化硫的脱硫率必须达到90%以上。
通过和国内几家环保公司一起研究,在生产线建设时,南玻把这个设计理念也贯穿进去,从已经运作的一线到即将点火投产的二线,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脱硫方面的设备、工艺调整进行认真推敲,请环保专家来支招,从理论分析、组建实施等方面给予指导。
三层“水幕”降低二氧化硫排放
以前在脱硫塔中,只是打出一层“水幕”,使其与二氧化硫反应。改造之后,就要打出三层“水幕”,使二氧化硫得到充分的反应,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
脱硫系统刚刚投入运行时,脱硫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每立方米562毫克,而脱硫剂的投放、设备运行等都由人工根据现场检测的PH值等进行控制。为了更好地提高脱硫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提升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公司进行脱硫塔改造和自动化控制、监测技术改造项目。
通过增加旋流板层数,改造旋流板叶片技术参数,使水、气流动状态更加适合二氧化硫的去除;同时,改造、调整喷头等设备,使水、气接触反应更加充分。
“以前在脱硫塔中,只是打出一层‘水幕’,使其与二氧化硫反应。改造之后,就要打出三层‘水幕’,使二氧化硫得到充分的反应,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刘沐阳对改造前后的脱硫措施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
此外,南玻还将采用专门系统,对水泵、投料等进行统一、有效的控制。通过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浓度,并据此进行系统运行参数调整。
刘沐阳颇感自豪地说:“项目实施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将降低到每立方米400毫克以下,从原来的约178吨/年降低到127吨/年,年底目标将达到110吨/年。”
让南玻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即将随二线投产一同实施的废气制冷。玻璃熔窑的尾气温度达400℃,这些含有高热量的尾气不经过回收利用直接排放,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于是,南玻找到了远大集团,共同研究如何将热能转化为冷气。通过蒸汽制冷技术项目和余热加热原料项目改造,对窑炉余热进行充分利用。蒸汽制冷技术改造替代现有分体式电空调,不仅可以节省能源,降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电力紧张的情况。刘沐阳算了一笔账,如果采用分体式电空调,年运行费用约为83万元;使用年限约6年。采用溴化锂制冷机组,年运行费用约为49万元,使用年限超过20年。此外,每小时可以减少1.2吨的蒸汽热量排放,一年节约用电约45万度,节约用水1万立方米。
而采用蒸汽加热技术,通过对送入窑炉的原料进行预先加热,使原料投入窑炉后,减少重油燃烧量,节省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这一技术如果顺利实施,预计每年可以节省重油400吨,约合160万元。
完善稽查机制保排放达标
通过楼顶上自家生产的太阳能玻璃为828间员工宿舍提供热水,一年节约用电达98万度,合73.5万元。
“在环保方面,自觉是一方面,但公司内部也要有稽查机制。”刘沐阳说,任何人都有不自觉的时候,因此,我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稽查机制,每天每个班都有人去稽查,保证环保设施运作正常,保证环保排放符合要求。
稽查人员要检查设备运作状态,操作员工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在线监测仪器显示的数据和中间的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此外,还要察看设备运行数据和中间监测数据、结果数据是否一致。以此来保证系统运作正常,排放的气体严格符合环保要求。
一如我们一到南玻所看到的,南玻还将环保这一理念贯穿到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午4时30分,品控部的孟建鲜准时下班,回到宿舍后,打开太阳能热水器,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孟建鲜说:“6栋员工宿舍都有太阳能热水器,楼顶上的太阳能玻璃就是自家生产的。”这样一个设备,为828间员工宿舍提供热水,一年节约用电达98万度,合73.5万元。
除此之外,南玻还计划实施办公楼太阳能发电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办公大楼的照明、电器等电源。
对话
社会责任为第一要务
——专访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沐阳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会有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园区”的想法?
刘沐阳(以下简称刘):当时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很好兼顾到,这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国家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历程来看,刚开始只要有工厂,不管你做啥,就为了把国内的经济搞活,这是第一步。现在发展到第二步,是用钱来治理环境。到以后就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者都兼顾好。而太阳能玻璃这个行当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2005年之前,玻璃这个行业污染还是很大的。从土法制造玻璃,到先进的工艺制造玻璃,到现在的太阳能玻璃,跨越了三个时代。土法不但不环保、而且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现代工艺制造玻璃环保方面已经意识到了,采取吸尘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劳动强度降低;现在的太阳能玻璃和常规制玻璃的理念不一样,环保、社会效益各方面都非常好。
记:支撑南玻追求清洁生产的动力在哪里?
刘:南玻集团发展到今年已经20多年了,以前的发展是追求利润,现在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一种转变,就如人一样。作为人,首先是生理需求,要吃饱肚子、穿暖衣服,其次再追求一种爱的归宿,然后再进入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阶段。企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似,需要经历不同的层次。中国所有的企业刚开始都是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想得这么远。
到2005年,南玻经历了20年的发展,集团高层提出企业要以尽社会责任为第一任务,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源动力。
记:实行清洁生产,企业的成本会相应增加,这对你们会不会造成影响?
刘:刚开始的时候脱硫设备的运行成本是每天5000元,脱硫设备改造后,现在运行成本已经提高到每天8000元,估计以后运行成本还要提高到每天1万多元。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也会相应增加,增加50-80万元的成本。企业成本增加了,但是社会责任要担当,而且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售价都会相应增加。
记:南玻对于其他的普通玻璃企业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刘:一般的浮法玻璃如果要产业提升、向再生能源方面发展的话,一方面可以生产薄膜电池,就是在普通玻璃上镀上一层薄膜,可以进行发电,有10%的发电功率。另一方面,坚决治理废气,把二氧化硫降下来。
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集中了所有清洁生产的方面,但集团在其他地方也还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也要进行提升。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成本相应会增加,但是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售价都会相应增加。市场就是这样,你有我有就不值钱,你没有我有、或者你有我更优,那我的产品就更值钱。
记:南玻如何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刘:市场行为引导了全国各地很多玻璃厂都要上太阳能玻璃项目。对于这个项目,一个是技术瓶颈能否攻克下来,另外一个是产品质量能否得到权威机关的认证。未来3-5年肯定有企业挤进这个行业,我们不怕。从技术方面我们正在研发AR膜,今年年底全部推出来,这样在技术方面又领先一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不怕别人追,就怕没人追。越追,我们才能越往前跑,把这个行业带得更加活跃,这本身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淘汰落后的技术,才能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才能站在领跑位置。
记者手记
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
如何突破自己,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南玻集团的董事长曾南表示,南玻进入任何一个产业都非常谨慎,所谓“谋定而后动”、不仓促、更不盲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试点企业,南玻握紧了太阳能玻璃这一机会,还闯出了一条清洁生产之路。
企业家追逐的是产品利润,这是市场行为所驱动的,无可厚非。但在今天,这种行为被附加上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社会责任。正如南玻的“绿色”构想,它在生产再生能源产品的同时,企业想到更多的,是赋予产品更多“绿色”的概念,这就需要从企业运作、生产、管理等方方面面渗入这种理念。
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是一次彻底的产业“大洗牌”。 耗能大、污染大的落后产业必定在这次升级中被淘汰。因此,东莞企业家必须从眼前利益的短视中走出来,要明白企业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独立个体,而应将企业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通盘考虑。
清洁生产与企业获得利润并不相悖。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负担肯定会相应加重,但这也驱使企业对自身产品进行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必定抛弃它。东莞的企业家不应该“坐以待毙”,等待被调整,而是应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从企业的微小细节开始,探索企业的清洁生产之路。
企业档案
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是中国南玻集团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该园占地面积750亩,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
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有一条日熔化量为250吨的太阳能超白光伏玻璃基板生产线,于2006年10月28日点火投产,年产能为600万平方米。与该生产线相配套的磨边、钢化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均由欧洲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为高品质太阳能超白光伏玻璃生产奠定了基础。
2007年9月经董事会批准产能扩建投资2亿元人民币,生产线日熔化量为250吨的太阳能超白光伏玻璃基板生产线,年产能600万平方米,力争2008年9月点火投产。
太阳能超白光伏璃生产技术于2007年11月被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评审为“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奖”第四名。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是《太阳能玻璃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