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摘掉“重酸雨区”帽子一年后,东莞因酸雨污染加重,重新回到这一行列。
昨日省环保局发布的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东莞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好景不长仅一年
根据省环保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局部区域有所好转,但酸雨污染仍然严重。
全省66.7%的城市受酸雨污染,东莞与广州、深圳等8个珠三角城市同属“重酸雨区”。
对于“最酸城市”、“重酸雨区”这些名词,东莞市民并不陌生。2006年前,全省“降水酸度最强”的城市正是东莞,当时PH的年均值为4.07。
2006年,东莞摘掉了“最酸”帽子,戴上了不那么“酸”的“重酸雨区”的帽子;2007年,东莞再接再厉,一举摘掉了“重酸雨区”帽子。《2007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东莞2007年的降水PH值是5.21,排名第12位;酸雨频率为54.2%。
不料,时隔一年,“重酸雨区”的帽子,又回到了东莞头上。
好好的雨怎么会变“酸”?
通常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这两种成分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虽然东莞市建成了部分脱硫工程,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四分之一,但机动车尾气对东莞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恶劣。
值得注意的是,市环保部门历来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抓得很紧。2007年8月,市环保局出台了《东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对拒检或经检测不达标而又不进行治理,或在治理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法律条例进行处罚,重则可以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据了解,在大量的本地车辆、外地营运车中,有相当一部分车使用含铅汽油及低劣燃油,有的车接近期满或超期服役,致使东莞市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监测浓度曾比全省平均值高出许多。
链接
酸雨危害
酸雨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能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另外酸雾侵入肺部,也可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会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