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水利局获悉,经水利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批准,我市被列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东莞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
节水型城市试点期3年
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之前,我市就向水利部上报了《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大纲》,表明了东莞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决心。该负责人说,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试点期为3年,目前我市正在制定节水规划。
东莞用水量“入不敷出”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东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我市今年的实际用水量预计超过23亿方,但是,我市从东江分得的水量仅为20.95亿方,水量“入不敷出”。而且,我市九成以上用水来自东江,对东江的依赖性特强。近五年来,我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0多方,不仅低于每人1750方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方的国际严重缺水线,与广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00多方相比有很大差距。
争取实现年节水3亿方左右
那么我市的节水空间有多大?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市争取实现年节水3亿方左右。
我市该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市政协委员祝铭建议,可统筹考虑市区和各镇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对策措施及工程布局方案,同时加大城市供水价格的改革力度,发挥价格杠杆在水需求调节、水资源配置和节约用水方面的作用。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林振勋表示,东莞节水器具普及率仅为25%~30%,跑、冒、滴、漏等水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他认为,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东莞节水的空间与潜力非常大。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公司教授级高工戴力群认为,可以把东江作为主要水源,充分利用现有水库等已有蓄水工程的调节能力,以丰补枯、以丰补欠,从而保障在枯水年枯水季应对突发水事件的供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