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新中国60周年:环境保护成就斐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点击数2569 更新时间:2009/9/28 14:48: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万人,是90年代初的2.7倍,其中环境监测人员4.9万人,比90年代初增长63.2%,各级环境监测站2399个,增加了360个。环境监测进一步适应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大气监测网,以对大江、大河等重点流域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对长江三峡库区、近岸海域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获取的大量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监督及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逐步制定了大气、水、海洋、生态、土壤、噪声与震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规定,建立了大气、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污染、生态监测、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方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重点城市积极开展了空气质量日报,发达地区所辖中心城市也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为广大公众及时的了解环境质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八、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1972年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我国开始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事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基本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高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的目标,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要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努力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