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不再落后就要靠技术进步
作者:陈湘静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点击数289 更新时间:2009/9/28 15:17: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虽然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吨钢能耗、水耗等指标也都在逐年降低,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资源环境压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典型的流程制造业,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物质和能量的排放,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那么,我国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和推广现状如何?节能减排进程缓慢,仅仅是因为技术落后吗?

节能减排技术数百项,为何行业整体水平仍然落后?

技术五花八门无法选;行业壁垒阻碍优秀技术推广;产业布局隔断上下游物流流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在二次能源利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开发了许多比较成熟的资源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这给钢铁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介绍说,此外,钢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开展循环利用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回收再利用工作还可以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
  在理想的循环经济链条中,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可以向“只买煤、不买电、不用燃料油”的方向发展,且可以通过废钢铁回收利用增强成本控制能力;同时,钢厂大量工业排放物还可以通过其他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化利用。“但这方面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温宗国称,尤其是许多成熟适用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行业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
  对此,他分析说,除了历史原因外,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落后产能比重大,特别是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五花八门,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都有不利影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尽管在行业已经拥有了数百项循环经济技术,但是对于哪些技术适用,节能减排效果更好,企业往往无从选择。而不少企业有了好的技术和经验,也不愿意和同行们分享,行业技术壁垒阻碍了优秀技术在行业内的大规模应用。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由于受城市产业布局影响,上下游企业往往由于运输半径导致成本较高,使得循环利用的效益降低,企业积极性自然不高。
  对此,温宗国建议,至少应该在县市级城市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产业链之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耦合,比如钢铁、水泥、电力、供热企业的相互配合,统筹考虑二次能源二次开发和废渣的循环再利用。

技术是未来减排重要突破口

技术减排不仅是一项长效手段,同时还将带来产品和工艺的升级,从而推动钢铁行业整体进步

在上述影响钢铁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减排成效的诸多障碍中,温宗国认为最核心与最急需改善的是技术升级和推广应用。在他看来,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层面,技术都是未来减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重点发展方向。技术减排不仅是一项长效手段,同时还将带来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升级,从而推动钢铁行业的整体进步。
  工业节能减排主要靠结构、技术和管理3方面的手段来实现。温宗国表示,结构性节能减排依赖于工业化过程的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其时间跨度往往需要数十年。“当前大家谈论的结构减排,归根结底应依赖于产业的结构调整,依赖于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升级。而决定这种整体升级速度和进度效果的,就是技术和工艺。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构减排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来实现。”
  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管理减排,但其潜力十分有限,并且同样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突破,特别是当上治污设施、淘汰落后等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后。相比之下,技术进步不仅是长期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也是短期带动管理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温宗国说,对钢铁行业而言,我国中小型钢铁企业数量多,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既有最先进的也有最落后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技术研发和改造能力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排放强度大。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技术减排的潜力对钢铁行业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因此,通过出台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政策和技术目录,并通过一定的市场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将是未来钢铁行业减排的主要发展方向。
如何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技术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环境准入政策等衔接起来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温宗国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研制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政策和技术目录等。他所在的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也牵头组织部分研究工作。
  温宗国介绍说,这些技术方案不仅要符合国情,即与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能源、环境管理的要求相适应,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条件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还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具备节能减排效果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成本效益也要大部分企业可以接受,技术经济可行,应用上较成熟,最后推荐给大家的是经过优化筛选出来的技术。”
  温宗国介绍说,当前,企业在技术减排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技术信息的不对称。“要让我节能减排,总得告诉我怎么做?”企业获取节能减排成熟技术的途径、平台非常少,特别是中小企业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在技术选择方面的困难更多。二是对现有技术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怎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可靠的参数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让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时无所适从。三是技术路线、技术政策与目录、工程规范等还没有协调统一的技术体系,可操作性不强,这也加大了企业选取节能减排技术的难度。总的说来,技术储备和数据积累、科学的技术评估方法、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是节能减排新形势下技术和政策瓶颈的突破口。
  而这正是他们的研究工作所要力图解决的问题。目前,技术政策的具体制定工作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业内的科研院所具体承担,迫切需要对我国广大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详细调研和数据收集,以便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温宗国同时指出,这些技术政策应考虑和我国现有的产业政策、环境准入政策、污染排放标准等衔接起来。“这点非常重要。以往的类似技术政策和上述政策脱节,不利于企业操作,也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他举例说,采用一定的技术和工艺,企业排污量就会相对固定在一定排放范围内。根据使用多少原料,生产多少产品,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排污情况就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估计。结合在线监控,可以有效地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污申报就是依据企业所选工艺和技术来决定的。”不过同时他也担心,目前排放标准、环评准入、技术评估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如何统一思路,统筹衔接,还需要一个磨合沟通的过程,“但又是一件比较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