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结合环保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实际,突出生态品位和宜居特点,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质量提升。 一、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城市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凸显,节约资源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资源节约举措既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一要强化节约意识,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引导企业和群众树立节约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加强节约型产品、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以节约的实际成效倡导节约、推动节约。二要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三高一低”技术、落后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三要推行清洁生产,扎实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各类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断形成清洁型、节约型增长方式。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在厂矿、园区、行业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五要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和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源节约、节能降耗技术和产业发展,遏制“两高一资”产业非理性增长。 二、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是环境友好型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标准是环境整洁、空气质量较高、人与环境关系和谐、适宜人群居住。概而言之,它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要突出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特点,着重抓好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和质量提升的和谐统一。一是开展蓝天工程。改造城市能源结构,加紧建设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实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强制推广低硫型煤,禁烧散煤。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工业进园、集中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与管理。二是开展碧水工程。加大穿越城市的水体治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一级保护区严禁留排污口,二级保护区不新增排污口,并严格控制垃圾下河、河道采砂及上游重工业型涉水企业污染。三是开展洁净工程。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抓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对违章建筑及占道经营、污染严重的小餐饮点进行规范整治;倡导绿色消费,推广可降解环保餐盒和食品袋使用,努力消除“白色污染”;完善生活垃圾和危险固废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固废处置工作。四是开展安静工程。加强交通管理,限制高噪声、高污染机动车进入主城区,对城区主要干道实行汽车禁鸣;加强城市中心烟花爆竹、高音喇叭等噪声物品的使用管制,依法对建筑施工、三产噪声监管,降低城市噪声。五是抓好绿化工程。积极实施绿化工程,以水路、公路绿色走廊为骨干,以公园、公共绿化片区为点辍,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景观和城市之肺。 三、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突出生态品位 现代城市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突出生态特点,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生态品位。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生态特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景观性、协调性、科学性和文化性。二是创建城市生态品牌。以生态市建设为平台,突出发展城市生态经济,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创建城市生态品牌,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持从细处着手,突出城市微观生态景点建设,建设城市主导性生态建筑,塑造生态文化标志,做到城市处处透出生态理念、环保智慧之光。三是加强城郊生态农业和农村建设。注重打造城郊观光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将城郊村庄建设成为家园清洁、能源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的新农村发展典范。 四、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培植生态文化 培植生态文化包括培养生态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只有在生态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决策,才最终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才会打造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和品位。因此,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和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努力保护各类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态资源的原始风貌,不断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价值,打造生态文化个性。二是倡导形成生态社会风气。通过全民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理论研讨等活动,倡导生态善美观念、生态伦理道德、生态评价准则,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行为上升为全民行动。三是引导生态社会行为方式普及。大力倡导节约生产、绿色消费、爱护动植物、拒绝“白色污染”等生态社会行为方式,引导人民群众认可、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消费方式,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全社会大力拥护和支持的工作。 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注重战略环评 所谓战略环评,就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污染及生态破坏行为,其基本内容是对政策、规划以及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地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只有通过战略环评,才能真正体现生态宜居城市的布局与选择,才能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制订出以人为本的建设计划和预防措施,消除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隐患。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落脚点。着眼城市建设实际和环境特点,对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能源、淡水、耕地、矿产、生物等五大环境战略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战略环评试点,由专项规划环评逐步过渡到总体规划环评。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战略环评水平,真正把环评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三是引导广大公众参与。建立科学、理性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环评,开展工作监督,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充分展示群众智慧,满足群众愿望,适宜群众居住。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09113506号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区大学路一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H座)电话:0769-22861980 22861848 邮箱:dgcpmail@126.com 邮编:52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