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为创模目标,以“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为创模理念,以“重在过程,造福百姓”为创模方针,八年来,我市创模工作扎实推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仅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
如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东莞,已经列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在成就“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同时,更在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市已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要求。
【投资】
今年全市项目投资,生态环保占四分之一
在长达八年的创模道路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创模目标,“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的创模理念,以及“重在过程,造福百姓”的创模方针,全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据了解,为保障创模工作顺利实施,我市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近年来均保持在3%以上。以2005年~2008年为例,四年中,我市财政累计投入250亿元环境保护资金,其中仅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223亿元。市财政部门负责人说,我市在2009年推出的1083亿元的投资项目中,涉及生态环保的就有6项,共计272亿元,占四分之一。除政府投资外,我市积极引导社会投入,以环保产业化为方向,多渠道筹集资金,以BOT方式建设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和固体废物焚烧发电厂,就吸引了31.1亿元的社会资金。此外,通过不断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执法监管,2005年以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入达到130个亿。
按照“谁污染、谁交费”和“保本微利”的原则,我市还制定完善了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处理处置收费政策。2005年~2008年,全市污水处理费共36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也达到10多亿元。据了解,医疗废物处理费在今年6月已开始全面征收。
将巨资投入这项浩大的史诗工程的同时,我市为积极推进创模工作,在2005年正式递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申请后,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4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领导小组,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41名业务骨干,组建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创模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模资金落到实处。
据了解,目前全市主要职能部门、镇(街)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政府还与各成员部门、镇(街)、重点企业签订了创模目标任务责任书,将创模工作纳入镇(街)年度考核内容,作为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一票否决”的主要内容。
【管理】
重点企业排污,明年底须削减10%以上
我市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相对特殊,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也对创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模之路,才是我市创模的必由之路。
在制度管理方面,我市陆续制定一系列硬性政策,比如“三不批”,对超出排污总量的镇街,禁止建设除循环经济外的项目;禁止在水源保护区等范围内新建水污染项目和化工类项目;在全市范围内,严禁新建燃煤电厂、水泥、制革等项目。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我市一共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达1484项。
此外,我市实施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方式,建立了一套能够促使企业自觉治污、自觉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的长效管理机制。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以八项制度中的环境信用管理制度为例,“我们对全市57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了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并将信用评价结果通报银行、工商等职能部门,实行部门联动共管。”
据了解,另七项制度分别是违法行为公告制度、环保设施委托运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排污限期削减制度、在线监控管理制度、污染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制度。市环保局表示,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后,目前全市已有2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清洁生产企业。根据排污限期削减制度,对COD年排放30吨、二氧化硫年排放200吨以上的255家重点企业,要求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2010年底前削减10%以上。
此外,市环保部门还对全市1000多家重污染企业,按照“一企一档”要求,建立了企业信息档案和污染物排放台账,全面健全企业排污档案管理。目前,我市正在着手建立污染源GPS定位系统、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执法技术水平。
据了解,除相关部门监管外,市民监督方式也在不断丰富。我市目前已经对12369环保热线实行专人接听、全天候24小时接诉,每年通过热线电话处理群众投诉可达1万件以上。在媒体上还设立了环保专栏,如东莞广播电台专门设立了“阳光热线”、“政协议政厅”等专栏,定期介绍环保热点、接受群众环保投诉。
【成效】
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
创模重在过程,重在实效。通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我市推动了科学发展观念的树立,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污染减排的落实,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了环保共识的形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以及早期规划管理滞后导致的不少环境欠账,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八年来一直秉承“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的理念,坚持“重在过程,造福百姓”的宗旨,积极探索“社会型创模、减排型创模、生态型创模”的路子,构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环境保护机制。在八年创模路上,我市先后提出了“三城”(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三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和“双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思路。这些发展观念的转变必将推动我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发展方式全面转变。
根据市环保局公布的环境整治数据,在水环境方面,目前东江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是全国大江大河保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全市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也达到了100%;石马河、寒溪河、东莞运河等主要地表水水质保持在Ⅳ-Ⅴ类,实现了连续三年好转。全市酸雨强度(降水pH值)也由最高值2005年的4.07下降为5.21。市环保局负责人说:“根据粤港珠三角区域大气联网监测,今年上半年我市天气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比广州、佛山等周边城市都要好。”在声环境方面,去年市区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6分贝,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9分贝,都达到了国家和省的标准。
据老莞人陈先生回忆,“过去的东莞,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但是通过创模,东莞在八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东莞到处都是绿化。”
据市创模办介绍,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八年中,我市相继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以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的同时,得到实惠的最终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城市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要求。
【展望】
2012年全面实现“宜居生态城市”目标
八年创模,我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也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但是,我市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特征、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仍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环境保护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
市委、市政府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以创模为抓手,以贯彻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力争到今年底,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到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9万吨,全市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0万吨,全面完成排污总量削减目标。到2012年,基本完成全市内河涌的整治和生态修复,恢复水质功能目标;全市大气环境明显改善,酸雨频率大幅减少,城市灰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全市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山、水、林、城融于一体,城市疏密有度、舒适美丽、雅致整洁,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要求,全面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