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2012年全面实现“宜居生态城市”目标
作者:董学峰 文章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数328 更新时间:2009/12/11 15:02: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为创模目标,以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为创模理念,以重在过程,造福百姓为创模方针,八年来,我市创模工作扎实推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仅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

  如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东莞,已经列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在成就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同时,更在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市已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要求。

  【投资】

  今年全市项目投资,生态环保占四分之一

  在长达八年的创模道路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创模目标,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的创模理念,以及重在过程,造福百姓的创模方针,全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据了解,为保障创模工作顺利实施,我市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近年来均保持在3%以上。以2005~2008年为例,四年中,我市财政累计投入250亿元环境保护资金,其中仅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223亿元。市财政部门负责人说,我市在2009年推出的1083亿元的投资项目中,涉及生态环保的就有6项,共计272亿元,占四分之一。除政府投资外,我市积极引导社会投入,以环保产业化为方向,多渠道筹集资金,以BOT方式建设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和固体废物焚烧发电厂,就吸引了31.1亿元的社会资金。此外,通过不断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执法监管,2005年以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入达到130个亿。

  按照谁污染、谁交费保本微利的原则,我市还制定完善了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处理处置收费政策。2005~2008年,全市污水处理费共36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也达到10多亿元。据了解,医疗废物处理费在今年6月已开始全面征收。

  将巨资投入这项浩大的史诗工程的同时,我市为积极推进创模工作,在2005年正式递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申请后,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4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领导小组,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41名业务骨干,组建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创模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模资金落到实处。

  据了解,目前全市主要职能部门、镇(街)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政府还与各成员部门、镇(街)、重点企业签订了创模目标任务责任书,将创模工作纳入镇(街)年度考核内容,作为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一票否决的主要内容。

  【管理】

  重点企业排污,明年底须削减10%以上

  我市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相对特殊,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也对创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模之路,才是我市创模的必由之路。

  在制度管理方面,我市陆续制定一系列硬性政策,比如三不批,对超出排污总量的镇街,禁止建设除循环经济外的项目;禁止在水源保护区等范围内新建水污染项目和化工类项目;在全市范围内,严禁新建燃煤电厂、水泥、制革等项目。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我市一共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达1484项。

  此外,我市实施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方式,建立了一套能够促使企业自觉治污、自觉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的长效管理机制。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以八项制度中的环境信用管理制度为例,我们对全市57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了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并将信用评价结果通报银行、工商等职能部门,实行部门联动共管。

  据了解,另七项制度分别是违法行为公告制度、环保设施委托运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排污限期削减制度、在线监控管理制度、污染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制度。市环保局表示,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后,目前全市已有2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清洁生产企业。根据排污限期削减制度,对COD年排放30吨、二氧化硫年排放200吨以上的255家重点企业,要求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2010年底前削减10%以上。

  此外,市环保部门还对全市1000多家重污染企业,按照一企一档要求,建立了企业信息档案和污染物排放台账,全面健全企业排污档案管理。目前,我市正在着手建立污染源GPS定位系统、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执法技术水平。

  据了解,除相关部门监管外,市民监督方式也在不断丰富。我市目前已经对12369环保热线实行专人接听、全天候24小时接诉,每年通过热线电话处理群众投诉可达1万件以上。在媒体上还设立了环保专栏,如东莞广播电台专门设立了阳光热线政协议政厅等专栏,定期介绍环保热点、接受群众环保投诉。

  【成效】

  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

  创模重在过程,重在实效。通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我市推动了科学发展观念的树立,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污染减排的落实,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了环保共识的形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以及早期规划管理滞后导致的不少环境欠账,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八年来一直秉承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的理念,坚持重在过程,造福百姓的宗旨,积极探索社会型创模、减排型创模、生态型创模的路子,构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环境保护机制。在八年创模路上,我市先后提出了三城(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三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和双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思路。这些发展观念的转变必将推动我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发展方式全面转变。

  根据市环保局公布的环境整治数据,在水环境方面,目前东江水质已达到地表水类水标准,是全国大江大河保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全市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也达到了100%;石马河、寒溪河、东莞运河等主要地表水水质保持在-类,实现了连续三年好转。全市酸雨强度(降水pH值)也由最高值2005年的4.07下降为5.21。市环保局负责人说:根据粤港珠三角区域大气联网监测,今年上半年我市天气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比广州、佛山等周边城市都要好。在声环境方面,去年市区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6分贝,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9分贝,都达到了国家和省的标准。

  据老莞人先生回忆,过去的东莞,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但是通过创模,东莞在八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东莞到处都是绿化。

  据市创模办介绍,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八年中,我市相继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以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的同时,得到实惠的最终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城市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考核指标要求。

  【展望】

  2012年全面实现宜居生态城市目标

  八年创模,我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也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但是,我市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特征、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仍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环境保护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

  市委、市政府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以创模为抓手,以贯彻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力争到今年底,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到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9万吨,全市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0万吨,全面完成排污总量削减目标。到2012年,基本完成全市内河涌的整治和生态修复,恢复水质功能目标;全市大气环境明显改善,酸雨频率大幅减少,城市灰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全市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山、水、林、城融于一体,城市疏密有度、舒适美丽、雅致整洁,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要求,全面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