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铁腕"节能不是治本之策
作者:李 银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点击数237 更新时间:2010/9/16 9:11: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水泥、钢铁、煤炭等用电大户最近都忧心忡忡,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在今年下半年把"限电令"落实下去,上述三类企业减产预期明显。

  地方政府着急的原因是,中国2006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这是一个硬指标。要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3.41%,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反而上升了0.09%。截至目前,全国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与实现20%左右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也就是说,悲观一点来看,仅仅是各地拉闸限电远远不够。根据媒体的报道,全国电价大检查已经开始实施,检查的重点是地方政府对"优惠电价""差别电价""上网电价""脱硫电价"等政策的落实情况。

  "限电令"初衷是好的。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既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又属于产能过剩行业,"限电""停产"是一石二鸟,既节能减排又抑制产能过剩。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一直都自觉去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单位GDP能耗。

  或许你会观察到,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着手利用各种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和推动节能减排,钢铁、水泥和汽车等行业一直都榜上有名。尤其自2004年以来,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电价调控政策,对八类"两高"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此后,几乎每一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和关注。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六七年过去了,这些行业仍然是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钉子户"。诸多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高耗能行业的重复建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于是,"有形之手"不得不出更猛烈的招数。

  问题是,六七年都没治理好的问题,在四个月内通过限电手段强制治理,成效能有几何?

  问题是,限电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考核,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这样一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还是真正为了环境和产业的良性互动、长远发展而实施的方略?

  问题是,为何限电实施至今,受伤的多是中小民营企业,大型国企是否会一样受到限电影响?还是像浙江宁波邳州区一位民企老板所说,发改委系统的官员在排查企业耗能污染情况时戴有色眼镜,对关系好的企业百般关照,高耗能企业的认定成了一门关系学?

  问题是,在四个月之后,对"两高"企业的限电措施是否会常态化?政策方向是否又会发生逆转?

  限电令若只是权宜之计,行政干预必然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我们更有理由期待,节能减排成为一个经济习惯,而不是在目标考核之前来一场非常规的铁腕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