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伊始,为实现"十一五"的减排目标,一场轰轰烈烈的"节能减排风暴"席卷全国。但是,短期的"运动"实际上并不能够解决"淘汰落后"这个长期的难题。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应该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指标",才能避免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风暴"成为一个短期的权宜之计。
河北省唐山市,这个钢铁之城的产能超过6000万吨,占了中国粗钢产量的12%。为实现"十一五"的减排目标,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对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一刀切的措施限电限产,而这仅仅只是近期"节能减排运动"的一个缩影。不仅是在河北,这一"风暴"目前已蔓延至山东、山西、江苏乃至全国。
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主要污染物下降10%。而过去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今年一季度该指标不降反升,短期内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如果短期内通过非常规手段实现限电等措施并能够执行到位,那么至少在"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应该能够实现。然而,等指标完成后,一旦恢复供电或政策稍微放松,则可能会引起能耗的报复性上升,下一轮的"节能减排"代价会更大。
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7亿吨,产能过剩已经是中国钢铁业的常态。各相关部委也已经出台了多个政策,包括准入门槛、兼并重组条例、钢铁产业规划等。但是,钢铁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国有钢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并未能够顺利推进。
国内钢铁专业机构"钢之家"网站总经理吴文章认为,钢铁行业要向欧美那样出现兼并重组潮,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众多的钢铁企业亏损而难以经营。尽管有中钢协人士表示,"钢铁业利润率不如存银行吃利息",似乎钢铁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然而,现实是现在中国众多的钢铁企业日子过得还不错。
这种情况表面看似矛盾,实则问题就出在中间环节的管理上,"环保指标"的落实等问题直接带来了行业的乱象。
例如,一家年产50万吨的小钢厂,它可以不注重环保、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税、可以少付员工工资福利,可以在市场不好时马上停产,工人不发工资回家,这样吨钢的成本就比市场平均成本低200元,而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这些成本都省不了。
就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而言,全靠市场之手自然淘汰,钢铁行业是无法完成洗牌的,必须有效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和管理职能。如果能够借此机会真正落实"环保指标",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能源消耗、碳、硫排放标准,实现有步骤、有计划的关停政策,以及技改措施,以避免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风暴"仅成为一个短期的权宜之计。
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作为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借此时机,以"环保指标"作为突破口,强化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钢铁业的落后产能淘汰,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