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何处,部门决策与民意僵持了已一年有余。6月21日,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作出紧急调整,准备了第二个备选方案———将现有选址挪至800米鲫鱼岗水库。然而,这一方案依旧没有得到厚街居民的认同。与此同时,曾经一拖再拖的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于上周三正式启动。寮步万科城市高尔夫花园丹桂轩7栋的96户居民,成为全市首批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
市城管局局长钟耀祥表示,其他镇街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将陆续启动,今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是试点内分类收集率达到80%。按照市城管局的目标,将在今年底32个镇街的试点方案中挑选出最成功的方案,以点带面全市推广,逐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东莞的生活垃圾处理,已经到了不能再推迟的地步。”钟耀祥如是说。
目前,东莞日产垃圾已经超过万吨,大小垃圾填埋场近200个,用“垃圾围城”形容这座城市并不为过。垃圾增量扩大,也是政府与民众早已统一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的僵持,或许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其中更蕴藏着推动垃圾分类的真实契机。如果将市民吁求垃圾分类的渴望与热情,与实际有效的鼓励政策结合起来,未尝不是相关部门走出决策困局的出路。
2010年初,东莞市规划分别在虎门、清溪、麻涌、常平新建四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南城、厚街、横沥的三座垃圾焚烧处理厂进入二期扩建状态。从目前来看,新建处理厂遭到相关镇街民众的反对。
目前全市日产的万吨生活垃圾,简单的填埋早已不可取,垃圾焚烧也许是现阶段最适合的处理方式。与之相比,东莞的垃圾分类尚在试点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以及经验可以借鉴。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坦承,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台湾用了10年,日本用了30年,东莞要做成,可能也需要10年,而在这10年中,“我们不能一直等着”。
既然垃圾分类处理能减轻垃圾日产量的处理压力,又能兼顾不同区域的市民环保吁求,政府能否尽快突破垃圾分类处理的瓶颈,从政策激励中寻找“药方”?
按照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要求,东莞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85%,而目前的东莞只有30%,距离64%的全省平均水平也相差很远,其中一点还是垃圾分类处理做得不够。因此,此次的垃圾分类试点,不仅是对市民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政府智慧的测试。如何加大社区宣传,如何理顺环卫机制,如何让市场手段介入……这些都需要一个决策的过程。
比如,东莞市城管局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在未来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中,相比于传统的堆肥模式,气发电模式更适合东莞。而像建立沼气发电池等项目,东莞的市镇两级财政都已决定投钱。笔者认为,眼下,垃圾焚烧应该是目前最合理的处理手段,同时,也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激发垃圾分类的公共利益,这或许是平息选址纷争的之选。将政策的重心、民众的争论从垃圾焚烧发电厂身上移开,跳出一隅一地的利益纠葛,转而放眼全市大局,关注一下垃圾分类的作为与成就,也是文明城市的不懈追求。这背后,一个更干净、更清洁、更宜居的东莞隐约可见。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