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东莞“一龙治水”需要跨越四道坎
作者:黄虎波 文章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点击数298 更新时间:2011/8/23 9:01: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105月,东莞市水务局在大部制改革中组建成立,在保持原市水利局的职责基础上,市城市管理局供水、用水、节水、排水管理的职责,以及市环境保护局污水处理的职责也并入了市水务局,全市涉水事务管理从“多龙管水、条块分割”向“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一体化管理转变,东莞治水迈入新的里程碑。

  在充分借鉴广州、深圳等城市成功经验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市水务局,要承担的绝不仅仅是将各部门的涉水职能简单合并,而是肩负着将东莞治水工作由传统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务转变的重担。我市日趋严峻的水资源供需形势,积重已久的水环境污染现状,老化陈旧的供水管网及体制不一的供水管理格局,备受关注的城镇内涝问题,都迫切需要得到治理,市水务局治水兴水工作任重道远!

  水资源供需紧张

  低于严重缺水线

  尽管我市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因为企业众多、人口密集,用水需求量极大,再加上境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原因,水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

  “我市供水总量的90%取自东江,对东江的依赖性很大,但是东江采水量已达到极限。”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00年以来,我市用水规模日益扩大,先后在东江沿线建设了一大批取水工程,从东江的取水量越来越大。但是,东江进入东莞市内的自然径流量却没法相应增加,使得东江水资源量开始逐渐不能满足东莞庞大用水需求,出现了水源性缺水的问题。

  “目前,东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早已超过40%,过度开发利用会危及河流自身净化功能,不仅对河流造成较为严重影响,还会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该负责人援引水利专家的话如是阐述。他表示,当前,有八个行政区域从东江取水,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每个区域取水总量都有定额。省政府办公厅早在2008年就印发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东江流域的东莞、广州、深圳、惠州、香港等八个区域实行总量控制,行政分水。根据该方案,我市在正常来水年从东江可以分配的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如果遇到特枯来水年,我市从东江分配的水资源仅为19.44亿立方米。

  而2010年,我市用水总量达21.1亿立方米(含微咸水),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水库水以及地下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代替,但这仅占总需求量的很小部分。据预测,在2020年,即使考虑到节水措施,我市的需水量仍将达到25.3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大约4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对东江供水依赖度超过90%的东莞,届时即使是在正常的来水年,也将面临巨大的用水缺口。特别是在东江的枯水年和枯水期,如果没有新的水源补充,我市缺水总量将在8亿立方米左右。也正因为水资源紧缺,我市目前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96立方米,不仅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水环境污染严重供水安全形势严峻

  除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之外,我市河流水体污染的现实情况也不容回避。由于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等河流水体相继被严重污染,同沙、莲花山等水库的水质指标也均达到富营养级。近年来,我市饮用水源主要依赖东江。

  东莞段东江水质正常情况下达III类地表水标准(可作生活饮用水),但在汛期排洪排涝或咸潮上溯等特殊时期,水源水质不达标。而且,东江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恶化,桥头太园泵站以上水质全年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以下河段水质则多为IV类,石龙以下河网区多为V类,甚至是劣V类。此外,东江枯水期的水质好过丰水期。

  作为我市居民备用饮用水源的横岗、水濂山、白坑、芦花坑、五点梅、马尾等九大水库,水质都没有达到III类,其中,松木山水库、横岗水库、水濂山水库的水质相对较好,但与III类标准也还有差距,原水水质安全保障令人担忧。

  全市内河涌水质污染情况更为严重。虽然目前我市全面启动了运河整治和污水治理,但由于深圳观澜河、惠州潼湖的跨境源头污染量大,东莞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河涌污染程度大,难以根治等原因,东引运河、石马河等河流水质虽有改善,但部分指标还是超过Ⅴ类。特别是全市的内河涌,基本上属于排污渠,水质普遍属Ⅴ类水甚至是劣Ⅴ类水,黑臭现象还普遍存在。

  供水行业条块分割突出影响我市供水水质安全

  目前我市124座水厂,隶属市、镇、村三级管理,数量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一些规模小、设施简陋的村级水厂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制水工艺亟待提升,供水管网亟待更新,区域间供水安全亟待完善,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安全。

  水厂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结果是,我市供水管网布局凌乱,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且效率低下。水厂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方面,市、镇两级水厂相对较好,但因工艺限制仍不能有效去除东江因排涝而产生的污染;而大部分村级水厂,样品检测合格率较低。另外,市镇非主干管网腐蚀较大,浊度、色度有超标现象。

  “由于产权属性限制导致管网管理维护不及时等原因,部分自来水管网的微生物超标严重,水质安全风险较高。”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2010年市水务局掌握的监测数据,我市管网水水质合格率为97.04%,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为95.33%。导致用户终端水与出厂水水质存在差异的主因,是我市供水管网输配环节存在二次污染。

  该负责人表示,供水行业条块分割现状,阻碍了我市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利用,不利于提高我市供水企业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也不利于发挥和提高全市供水安全的保障水平。他同时指出,我市目前供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部分企业存在供水设施和水质检测不完备,管网建设不科学,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状况。也是由于供水行业条块分割,制约了我市供水行业管理的一体化进程、制水工艺的提升和供水管网改造更新,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安全。

  针对上述问题,该负责人也提出了“破解之道”:通过推进“供水一张网”的实施,将全市的供水企业实现物理上的互联互通、管理上统一标准以及大城区的“同城同质同价”;通过打包整合水务优质资产上市,做大做强水务投资集团,在此基础上,以自愿为原则,通过净资产全资收购、净资产参股方式,加大全市各供水企业的整合力度;同时推行供水特许经营制度,全力确保安全优质供水。

  城镇内涝问题凸显水浸街损失重大

  水浸街,是很多东莞人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场景。每逢下暴雨,不论是莞城、东城、南城等市区,还是企石、中堂、大岭山等镇都会出现水浸街。去年5月的暴雨曾让几千辆车、多家商店货物受损。而今年712日上午的一场大暴雨,我市又出现多处水浸街,一些餐厅、士多店因为进水不得不暂停歇业。据市水务局监测,东城银山街积水深达80厘米,东纵路、八达路、澳南路积水深约30厘米,东莞大道西平路口及台商大厦路段积水深约20厘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早完成了省定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较为完善,在抗击洪水、旱灾、风灾等方面收效明显,但是在城镇内涝治理上仍然比较薄弱。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市受水、旱、风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3.89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城市内涝造成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市镇排水系统已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导致内涝灾情频发,且损失远高于其他灾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历史欠账多,标准低,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及违章排水现象普遍。同时,因城市发展导致蓄水设施减少,地面硬底化增加,我市城镇排水系统已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内涝整治方面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