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肖隆福 文章来源: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点击数221 更新时间:2011/11/22 11:16:3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报讯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这些将是东莞未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昨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并原则通过《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三个规划。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主持会议。

    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

    根据规划,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为近期重点突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长远培育发展产业。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争取突破2500亿元产值。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规划提出,经过五到十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东莞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基地,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与广州、深圳共同构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形成东南、西南两翼产业布局

    规划不仅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作出前瞻谋划。记者获悉,我市将规划建设东莞城区和松山湖为中心的两个研发创新中心、以东莞城区为龙头的西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以松山湖为龙头的东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

    具体而言,研发创新中心将依托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广佛创新圈”和“深港创新圈”形成的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的两个核心城市,西面利用广州东部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大发展契机,推进东莞西部区域对广州产业与先进技术的承接,南面推进松山湖对深圳高端产业与技术的承接,以融合两个创新中心城市的技术辐射为基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全球创新网络,推进东莞成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关键一环,提高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产业、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以新技术带动形成新兴先导产业,形成辐射带动东莞的两个“创新源”和“动力源”。

    “五个结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刘志庚指出,未来一定要朝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五个结合”,即把承接国际资本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结合起来。

    两大主体产业组团

    东南翼:以松山湖、横沥、东坑、企石、常平、大朗、塘厦、清溪、黄江、凤岗、谢岗、长安等镇和园区为主体,对接深圳龙岗、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公明、观澜和横岗的优势传统产业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业、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西南翼:以东城、南城、厚街、石龙、石碣、高埗等镇街为主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基地,加强与广州东部工业区、广州科学城与广州中新知识城建设的互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OLEDLED封装、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端服务。

    议题点击

    2015年底要完成“三旧”改造10万~15万亩

    “至2015年底,要完成改造10万~15万亩,2020年前,要完成改造30万亩。”会议审定并原则通过的《东莞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上述目标。

    规划还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3.18万公顷,规划期内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到建设用地规模11.77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94万公顷,占用耕地0.4公顷;整合农村居民点0.65万公顷;全市绿地覆盖率达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等。

    接下来,我市将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把全市土地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工矿用地区、村庄建设用地区、其他用地区等六个区进行用途管制。

    刘志庚指出,东莞用地规模和强度已经近警戒线,一定要从资源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这次编制的《东莞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八个字上,即保护、改造、控制和提质,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线,努力在树立节约用地意识,提高工业容积率,发展地下空间等方面有新突破。

    逐年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参保率

    “十二五”期间东莞社保的重点是: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参保率,完成户籍居民社保全覆盖,完善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调整医疗保险待遇结构,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失业保险体系建设。

    会议通过的《东莞市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透露了上述信息,概括来说,“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的均等化。到2015年,全市企业职工参加工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全市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达80%,户籍城乡农居民应保尽保。

    刘志庚强调,东莞能否持续发展,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尤其需要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要让他们及其子女能充分享受社会保障,接下来要进一步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参保率,特别是非户籍的优秀员工、高级人才都要纳入医保体系。

    市领导调研时多关注弱势群体

    《东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将建立完善六类制度体系,包括:逐步完善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探索建立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全面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做好三项民生工程包括:幸福家园——社区建设工程、安康老年——养老服务工程、全民公益——慈善发展工程,以及10项民政硬件设施: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设立民政办事服务中心、推进镇街避灾中心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东莞市地名文化公园”等。

    刘志庚指出,民政事业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东莞经济发达,百姓总体富裕,但区域不平衡,贫富差距大,还有不少穷人和弱势群体,要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照、格外关爱。他倡议市领导今后去镇街调研,要多关注弱势群体,一定要去看看最穷的村和最穷的农(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