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作者:高志全 文章来源: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点击数222 更新时间:2011/12/21 22:34: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报讯  中央文明委昨日上午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在参加复评的地级市中名列第二名。这是东莞继20091月之后,再度荣获这个反映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最高荣誉。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袁宝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代表东莞出席了大会。大会还分别授予常平镇、石碣镇、大朗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授予东莞图书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据悉,会议授予27个全国文明城市(区)、899个全国文明村镇、1794个全国文明单位,继续保留23个城市(区)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各地各部门文明委负责同志,受表彰的城市(区)、村镇、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周运清: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并不是终点

    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充分证明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座城市已自觉地从文化积累入手,文化发展已经列入了东莞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中。

    事实证明,东莞充分认识到,城市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显然,东莞已经完成了经济上的积累,在城市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走向“规范”。

    而“规范”包括生活上要有一定的成熟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等。成熟的生活模式主要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方面,而公共服务又包括了公共交通、公共娱乐设施和场所、公共服务队伍、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态度等。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不是终点。今后的东莞更应该以社会为本位,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应该从文化积累入手,经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赵过渡:

    新老莞人共同塑造了 良好城市形象

    一百多万本地人口与数百万新莞人一起能够和谐相处,进而共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这是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文明城市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政府与社会有健康的互动,主要考察政府和各社会群体能否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成长;其次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的产生本来就是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因此文明的城市人应该能够善待其所在的生态环境;第三是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包括外来人口、游客都能感觉到城市的包容;最后是一种适合该城市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基本条件包括民意表达制度与法制环境的健全等。

    比照这四条标准,东莞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创建文明城市以来,生态环境、空气质量都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东莞应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市民声音

    从创建到蝉联,东莞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让人兴奋。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依旧存在个别乱扔杂物、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东莞恒新传媒有限公司职员董悦

    共建文明城市,同享幸福生活,这是东莞这一座城市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希望东莞继续努力,打造整洁美丽的城市环境,有序畅通的交通秩序,和谐礼让的人际氛围。

    ——网友“莞人莞事”

    复评过程

    过去三年,东莞每年都接受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东莞夺得地级市第二名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从创建到蝉联,历时足足三年。

    2009120日,中央文明委授予东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映城市(城区)社会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121日,东莞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称:创文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东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不会因为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而停止,东莞会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创建的终极目标继续努力。

    《以文明城市为平台 全力构建幸福东莞——东莞市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情况汇报》(以下简称“报告”)表示,三年来,全市上下坚决摒弃“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牢固树立“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意识。

    从那一场发布会开始,东莞开始把深入创建的重心放在查找差距和问题上,放在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上,放在破解难点盲点上,把“不为‘拿牌’而创文,不为‘保牌’而创文”最终落到了实处,以创建的实际成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作为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的东莞,从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当年起就开始迎接复评。

    据市文明办相关人士介绍,复评的工作由两部分组成,2009年、2010年中央文明委分别对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成绩占10%20%2011年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全面测评,测评成绩占70%

    “事实上,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了新的修订,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要求更加全面严格。”市文明办相关人士点出了复评工作不断变化和迎接复评工作背后的艰辛。

    历时三年,年年迎接复评,东莞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2009年和2010年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东莞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更跃升到地级市第二名,今年东莞高标准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工作。

    根据要求,这3年的总成绩将作为评选和复评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依据。

    报告对过去三年的复评工作有着这样一段阐述:这三年,东莞则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铺开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永续创建、特色创建、科学创建之路,创建成果实现有效的巩固、提高、延伸、辐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迈向更高、更深、更广的新阶段。

    未来发展

    东莞将把城市文明推向更高水平

    “六个更进一步”促进文明事业发展

    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后,东莞文明事业将如何继续推进?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东莞将以捍卫“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为动力,围绕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掀起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热潮,不断把城市文明推向更高的水平。

    报告用“六个更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东莞文明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更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加工贸易转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根本性突破,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发展集聚、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上更进一步。实施“全民读书工程”,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加快推动人的素质转型。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上更进一步。着力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解决市民的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社保、出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坚决破除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在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上更进一步。继续推进共建共享,深入开展关爱新莞人活动,从创新制度设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市归属感上求突破,推动新莞人真正融入东莞。

    在打造宜居生态城市上更进一步。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绿道网络,打造名镇名村,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生态城市,努力做到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

    在健全创建长效机制上更进一步。健全科学的监督激励机制、文明创建指标评价体系,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