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河曾是常平、横沥、东坑等镇的母亲河,但如今已成为河两岸百姓的心头之痛。河水黑似墨,发臭难闻。有关部门近年来年年提整治,但直到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更让人担忧的是,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发现,在东坑镇三防指挥部办公室旁的水闸处,竟也有黑臭的污水日夜不断地直接排入寒溪河,每天的排量至少有上千吨。
目击:三防办门口污水竟直接排入
4月17日上午,家住东坑镇和横沥镇交界处的陈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他实在是受不了这个气味了,“太臭了,你们快来看看吧”。陈先生所说的臭味就来自他家附近的寒溪河。
记者站在两镇交界处的桥上,桥下黑色的河水流淌,阵阵臭味扑面而来,稍稍多闻一会,恶心的感觉便涌了上来。而抬眼看寒溪河东坑的岸边,“依法治水管水造福百姓”的大标语下,正好就是一个水闸,污水正不断地从闸门涌出来,闸口附近河面上都是泡沫。
记者走到闸口发现,原来这是东坑镇三防指挥部办公室。而办公室旁的闸口是一道防洪闸,没有经过处理的黑臭的污水,沿着一条小河流过来,流到了闸口,然后再直接排入了寒溪河。
守闸的工人告诉记者,“按照这个流量,每天排进来的至少上千吨,多时达几千吨。”这么多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里吗?工人称,他们只是负责开闸,其他管不到。
追溯:峡口水闸处像是黑水池
记者沿着河堤走到闸口排水处,岸边水中除了水葫芦外看不到其他的水草。而在岸边呆的时间长一点,臭味也让人受不了。
记者一路追踪寒溪河,在东部快速寒溪河大桥下记者看到,这里的河道内也已全是发黑发臭的河水。就在大桥旁的两个小闸口,还在不断将污水直接排入寒溪河。
而寒溪河的下游就是峡口水闸。昨天中午,记者在这里看到,峡口水闸连着东江支流。水闸内外,河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峡口水闸的河面很平静,就像是一个黑水池。
2006年夏天,暴雨过后,记者曾在峡口水闸查看过开闸的记录。工作人员当时告诉记者,下大雨时,为了排洪,会开启水闸。那时候,这些污水就只能混入东江支流。今年第一号台风“浣熊”过后,昨天上午,峡口水闸附近的河水又变黑了。
探因:涉及多方利益格局难打破
据了解,去年两会期间,常平镇和东坑镇的人大代表团都提出了寒溪河治理的议案。“由于污染加重,寒溪河早在10多年前就变成臭水河,没人敢喝敢用,就连看了都害怕。”常平镇政府一负责人说。
东坑镇一代表卢炳志曾说,“寒溪河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我们的心就一日不安。”他建议,“关键是要有人组织、有专门的机构协调”。对他的建议,东莞市水利部门予以肯定。
然而,一条寒溪河真的就这么难治理?难在何处呢?对此,记者采访中,不少热心人士告诉记者,“说来说去还是地方利益的问题,有这么一条河让你排污,别人都排,你不排,你肯定也不干啊。”
一语中的。东莞市副市长梁国英也曾说,“寒溪河上游的大朗、常平等镇,聚集了大量的污染企业,但若把这些企业搬了,会触及当地的利益。如果打破不了这种格局,任何创新发展模式以及集约开发建设都是空话。无法打破这种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寒溪河:
发源于大屏嶂的观音髻,自黄江镇北流经黄江、大朗、常平、横沥、东坑、茶山,至东城峡口入东江南支流;自黄江镇政府驻地以下,先后有松木山、仁和水、东坑水、寮步水、黄沙河水汇入。主流河道全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
网友支招:
清淤治污,快速整治
寒溪河关系着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如何整治寒溪河也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在网上对于这个问题也讨论得很热闹。其中有一名叫“袁柏根”的网友支招,“清淤与治污并用,快速整治寒溪河”。
他认为,寒溪河污染已严重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就整治寒溪河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清理河道。当前寒溪河的积淤非常严重,估计河床比20年前起码堆积高1米以上,造成现在水流缓慢,对排污、防洪、防涝都不利。要彻底整治寒溪河,市委、市政府要下定决心,组织专门机构,协调相关部门、镇区,统筹财力、人力,各镇统一行动,利用一个冬季,全面、彻底清理掉寒溪河的淤泥,使其恢复到原有的深度,使河水流畅。
二是截流治污。在寒溪河上游常平与大朗交界处建一座污水处理厂,那里地处偏僻,尚无厂房和民居,便于征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大朗、黄江两镇的污水净化后再回流寒溪河,能有效地解决寒溪河的水污染源,让河水经常平、东坑、横沥、茶山、东城,再流入莞城运河。有效地恢复沿河两岸的水秀美景,惠及河流沿岸东莞半数市民。
三是加强松山湖湖水管理。要增加松山湖水库储容量,要做好水库区周边污水预防与处置工作,坚决杜绝再产生污水源,要发挥松山湖水源对寒溪河的排污调节功能,雨季期松山湖储水待用,旱季要放水供寒溪河排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