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下简称“对话”),美国华盛顿时间7月28日“功德圆满”。出乎全球战略分析家们的预料,中美本次“对话”,既有别于前六轮“战略对话”,也有别于前五轮“战略经济对话”——本次“对话”以今年4月两国元首伦敦会晤所达成的共识为基础,摒弃了“小布什时代”前后11轮“对话”的“细节纠缠”而显示出前所未闻的“大气”。
“对话”重点围绕扩大和深化两国互利合作的基本面,议题直面两国关系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可以说本次“对话”第一次被真正置于“战略层面”进行。事实是,“对话”已获取了“1+1>2”的实际效果。
就中美关系战略合作层面而言,前六轮“战略对话”业已取得的所有共识均得到再次重申,新的重大共识还包括:共同安排好两国元首下半年北京会谈;恢复两军交往,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年内访美;开展青年交流及“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等一系列中美人文交流,这是两国建交以来致力于友好合作的一个崭新领域……
对于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关系而言,经济和人文的交往越深,彼此共同利益越是难舍难弃,大国关系就越稳定。具体到中美关系,若能最终达到上述境界则对于中国21世纪的和平发展极为有利。
当然,在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经济合作仍然是本次“对话”的重头戏。在中美经济合作的战略层面,中方再次重申扩大本国内需,美方首次承诺提高国内储蓄,再次承诺确保中方持有美国国债的安全;在双方致力于能源合作的一揽子框架下,美方首次就两国能源技术联合研发、应用和技术转让表态。而两国实务部门若能在具体项目谈判上取得突破,中美贸易中方长期顺差的不平衡性将得到明显改观。如是,对中方而言人民币升值压力减缓,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并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对美方而言,则将扩大对华出口,新增大批就业岗位;对世界而言,则为全球节能减排开辟“南北合作”之范例。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1979年中美建交当年,两国贸易额为133亿美元,2008年则达3337亿美元,30年间的增长不可谓不快。但中方贸易顺差这些年中年年超过千亿美元,这样的情形令两国均感尴尬。然而“尴尬”的始作俑者恰恰是美方而非中方。美方对中方急需购买的先进装备和高技术产品设置种种出口限制,美国国会的右翼势力经常以冷战思维和“陈旧的意识形态” 来阻挠美国公司的对华贸易。
中美都承认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极强——“中国制造”分布于中低端且体量极大,“美国制造”占据高端且全球最强。倘若美方的冷战思维有较大松动,中美贸易达到平衡当不在话下。经中方长期努力及世界时势之变,美方已稍稍务实了些——本次“对话”,列数中方的实质性收获,美方在“对华高技术贸易”方面的诸多松动就颇说明问题。
尤须强调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时受到“三大制约”:各自国内尤其是美国国内的制约;全球地缘政治发展变化的制约;国际时局变化动荡的制约。因而,尽管中美关系的发展通道越来越通畅,但关系发展必然在通道中呈现为“震荡前行”,震荡是常态,前行是长期趋势。所以,本次“对话”至“胡奥会”前,乃至“胡奥会”为新世纪中美关系奠定新基调后,不断前行的中美关系依然会摩擦、纷争不断。对此,仍须以长远的眼光辩证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