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酸雨之“重”
据资料显示,2010年广东省有105万吨二氧化硫和129.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广东省酸雨频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中,一半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也较大,因此这两个地区酸雨污染尤为突出。6月5日,广东省环保厅于公布了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韶关、深圳、佛山、肇庆和惠州五市属于重酸雨区。其中,肇庆与惠州是在2009年“脱帽”后,重新被列入2010年重酸雨区。
为什么深圳、佛山、韶关一直难脱酸雨重灾区的“帽子”,工业企业比深圳更多的东莞却奇迹般地未列入重灾区?而肇庆、惠州为何重新戴上了酸雨重灾区的“帽子”?江门又是怎样“逃离”了重灾区的行列?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深入各地调查采访,寻找问题背后的答案。
各地说法
“我们周边一些城市也有大量的陶瓷、纺织印染企业,他们的治污力度也影响到佛山的大气水平。”
———佛山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深圳的治理力度是最大的,至于为何一直在重灾区,我认为还与气象条件有关。”
———深圳市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尹魁浩
“并不排除江西、湖南和珠三角地区对韶关污染的可能性。”
———韶关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史站长
有此一说
根据环保部门此前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酸雨是中大范围的污染物,导致产生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约70%应是由监测所在地城市产生排放的,而其余30%则确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外地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降水酸雨频率增大的原因,很可能是受本地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但酸雨增加并不能说就是本地污染增加了,其构成机理比较复杂,环保部门目前也在研究酸雨增加的原因。
小资料
重酸雨区标准:pH<4.5或4.5≤ph<5.0且酸雨频率>50%
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等污染源。
酸雨的危害: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使湖泊酸化,同时,水体底泥中的金属可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酸雨还会破坏土壤的性质结构,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土壤贫瘠化,另外酸雨还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