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日),市政府颁布《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份未来五年的城市环保总纲,依然以“严”字当头,从大气、水体、噪音等方面制定了从严从紧的“一揽子”环保之策。(见本报今日A03版)
从30多年粗放式发展的窠臼中挣脱出来,东莞迫切需要高屋建瓴而又绵密细致的“顶层设计”。市政府苦心孤诣推出的“规划”,显然正是这样一份富于远见卓识的“环保总纲”,面向未来五年的环保和生态建设之路,其有着提纲挈领和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规划”深深扎根于东莞现实之中,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挥剑所指,无不是东莞一直以来挥之难去的病灶所在,如重化工业污染、噪音污染、河涌污染、公交污染、工业锅炉污染等等,诸如此类的污染源,长期纠缠和困扰着东莞的现代化之路,可以说,东莞城市化的人文品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对于这些污染源的治理。
如何治理污染,从来都是巨大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要牺牲一些GDP,意味着要“忍痛割爱”,意味着我们要告别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之内或许会有不适,会有反复,会有挫折,但我们必须要这样做,沉溺于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的路径之中,到最后只能陷于穷途末路,被“我们在创造未来,但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的发展魔咒所劫持。
“规划”表明的是东莞偿还环保欠账的努力。30多年埋首于发展,成就耀眼,对于环境的损耗同样令人瞠目。我们并不怀疑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它显然亟需改革,历史性的转捩点来得越早越好,越迅速越好,如果各个市场主体匮乏改变的动力和勇气的话,那也只能仰赖政府之力促使格局为之一新。面向云烟般的过去和更加遥远的未来,我们步履匆匆的发展若想获得意义,便有赖于对于“规划”的敬畏和实践。
对于“规划”的践行,牵扯到东莞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环保愿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政府拿出了十二分的诚意,许愿东莞环境的美好未来,而在具体运行阶段,当环保治理“化整为零”之后,考验着有关方面和有关部门对“规划”的认识和实践,惟其刮骨疗毒的决心,壮士断腕的意志,才能令“规划”赢得坚如磐石的执行力。
一个城市的土地毕竟是供市民休养生息的,不是单单用来生长GDP的;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也不能单纯用水泥森林的面积来衡量,它最终应体现为市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免于被发臭的河水、焦化的土地、恶浊的空气所统摄和伤害。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从根本上阻遏环境生态继续恶化的脚步,令经济发展寄托更多“人文”的底色。
我们更期待《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尽快出台,作为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构想,相信对“规划”具有重要的延展、引导和开拓意义。而目前,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性和使命感,使“规划”尽快置入东莞现实,我们没有踯躅彷徨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