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系统总结分析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和形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利用优先,因地制宜、分类管控,疏堵结合、双管齐下,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进行 了全面部署。
本报现将《规划》内容进行刊登,敬请关注。
前言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在 保障城乡畜禽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畜禽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废弃物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对区域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根据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2010年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48万吨、6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45%、25%,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制定发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积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各地加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标准研究制定,积极开展专项执法和整治行动,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效技术模式,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为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利用优先,因地 制宜、分类管控,疏堵结合、双管齐下,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原则,系统总结分析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和面临形势,
提出“十二五”时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各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一、现状、问题与压力
(一)现状特征
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区域发展不均衡,规模化畜禽养殖单元生产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猪、牛、家禽年末存栏量分别达到约4.6亿头、1.1亿 头、53.5亿只,肉类产量连续22年居世界第一。自2006年以来,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畜牧业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 的主要来源。2010年,我国生猪、蛋鸡和奶牛优势省区猪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68%、88%,海南、天津、北京、新疆、上海、青海、宁夏、西藏等省(区、市)生猪存栏量较低,均不到全国总存栏量的1%。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全国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5%、79%、47%。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份额高,区域差异明显。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2010年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0倍。
(二)工作进展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相关要求。2001年,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HJ/T81—2001)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96—2001)。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准则》 (CB/T 19525.2—2004)、《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168—2006)、《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NY/T1169—2006)、《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工程技术规范》(HJ 497—2009)、《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UJ 588—2010)、《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10)151号)、《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 (HJ568—2010)等。2004年,国家启动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不断推进。通过第一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2009、2010年连续两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初步掌握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状况。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纳入国家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体系,环境保护部已将农业污染纳入“十二五”环境统计范围。2009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联合有关部门连续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年度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了畜禽养殖场(小区)专项执法系统。结合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工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入了国家生态省、市、县建设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各地加强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投入逐步加大,科技 支撑得到加强。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绿色能源示范县等,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研项目。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论证并筹建了国家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各地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一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效技术模式。
(三)主要问题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工作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等基础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扶持引导政策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不够,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缺乏,已建设施的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区域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也产生负面影响。畜禽养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成为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发生富营养化。有关研究表明,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源仅占10%—16%,而农业面源污染为59%,其中畜禽养殖污染占有较大比例。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一方面,部分地区畜禽养殖量无序增加,废弃物排放量严重超过土地消纳能力,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另一方面,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铬、锌等物质,随着粪肥还田,长期过量累积,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间接造成粮 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下降。此外,处理不当的畜禽养殖粪便还会造成农产品微生物污染,直接威胁食品安全。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影响人居环境 质量和人体健康。部分农村地区人畜混居现象仍较普遍,畜禽粪便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极易孳生蚊蝇,影响村庄环境卫生状况。畜禽养殖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排放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周边居住人群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年出栏量10万头的养猪场,污染半径可达4.5 —5.0公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粉尘携带大量微生物,可引起口蹄疫、猪肺疫、大肠埃希氏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孢子等疫病的传播。
(四)面临压力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畜禽养殖污染将呈现点面结合的态势,污染防治压力将持续加大,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 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将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全国畜禽养殖总量将达到14亿头(猪当量);规模化养殖比重将提升10至 15个百分点,养殖总量将达到7亿头(猪当量)。按照现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测算,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年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260万吨、80万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域污染防治压力较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晰思路, 科学谋划,合理安排,明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认真加以落实,切实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