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
完善协调配套机制 推进大气污染区域治理
完善协调配套机制 推进大气污染区域治理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新华08网    点击数:241    更新时间:2013/3/14

    新华08网北京313日电(记者赵仁伟 倪元锦)有关专家和各地环保系统人士表示,由于大气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大气污染有明显的区域传输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均呈现连片污染态势。而当前基于行政管辖权范围的属地化的治理模式难以根本见效,应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领导机制,加强宏观指导、支持和督导机制,打破地区和部门局限, 实行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治理模式。

    --外来污染成重要污染源大气污染区域传输特征明显

    1月份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持续雾霾污染天气,除了局地污染源外,区域传输也成为主要污染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介绍,北京 PM2.5来源解析中,本地机动车和燃煤因素分别占25%19%,外来输送高达19%。以112日强霾天气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偏南区域高浓度污染 烟羽聚拢到北京市区是本次强霾污染事件的另一重要原因。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一直对污染工业实行限制和外迁的政策。但同时,周边省份如内蒙古、山西、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却是钢铁、建材、火电、化工、水泥等重化工业密集的区域。据统计,京津冀区域燃煤总量一年超过3.5亿吨(北京占比不足1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8.5/平方公里,是 全国平均水平2.3吨的3.7倍;山东省每年消费煤炭数量高达3.8亿吨,占全国的1/10,世界的1/20

    中科院“京津塘区域环境污染调控技术与示范”课题显示,区域内每公顷地表年接受降尘量约1.2吨,含硫酸盐和二氧化硫、铵态氮和硝态氮以及气态氮化物、有害重金属、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据测算,周边地区对北京二氧化硫污染贡献率达到34%

    专家介绍,北京出现大气重污染的同时,周边城市如天津、石家庄、太原和呼和浩特等地一般也同时出现重污染状况,形成大范围的城市群区域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认为,从重污染的演变过程看,北京本地污染源很难解释重污染的各种现象,而污染水平的跳跃也很 难简单从气象条件影响得到解释,区域污染传输对于北京重污染的形成和维持影响巨大。

    --条块分割、标准各异严重制约治理效果

    专家指出,空气污染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决定了空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空气污染的威胁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必须采取协同作战才能取得实效。实际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都曾采取区域联防联动机制实现了污染控制,但依靠污染工厂停产、车辆单双号限行、停止工地作业等 “短期见效”措施,被认为是“有成效、无长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实施长效的大气污染区域治理面临诸多障碍。一是缺乏拥有指令权的区域污染防治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我国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由当地政府负责,将大气污染控制条块化,缺乏区域控制的内容,既无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主体,也无具体控制措施,无法解 决多重行政层级下监测评价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定量说明区域间相互影响、协调和监督区域内参与大气污染控制等问题。同时,属地管理权限约束甚至使地方政府滋生保护主义。

    二是区域内标准、监测、监控及处罚体系“不统一”。专家表示,尽管北京在空气质量、机动车汽油、工厂设备排污等方面执行着最严格的标准,但周边区域实施的控污标准、执法力度不同,北京的治理措施也往往受周边污染传输而抵消其效果。仅以油品为例,目前,除了北京实行京标五标准,上海和江苏、浙 江、广东的十多个地市实行国四标准外,其他地区仍实行国三标准。王跃思说,后果是,北京花了很大力气,最后享受不到什么好处,毕竟环境污染是不分行政区划的。

    三是补偿机制、配套资金、技术投入等缺乏统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说,大气污染本身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机理,区域传输机理也很复杂,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研究和监测,属地管理单打独斗现状难以开展这种研究。河北省环保厅污防处副处长杨青说,河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 是缺少配套资金。“政治地位不平等,河北必然做出牺牲,一些北京的污染企业向河北转移、河北向北京输送电力等能源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本地污染。由于经济差距,河北目前还无法在全省推广京V这种严厉的尾气排放标准。”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实现区域治污“一盘棋”

    专家认为,构建和完善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污染控制协调组织机构。柴发合说,欧洲对空气污染实行区域控制,不论是排放指标分配、监测管理等,都有统一的议会和权力机构在做。我国也应专门的区域污染防治机构,筹划对长三角、珠三角、 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调研报告提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实行联防联控,这项工作涉及多个省份以及城建、能源结构及经济领域众多部门,应设立有国务院分管领导主持的协调小组,以便加强领导,加大协调力度,落实责任和目标。

    二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完善政策配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认为,控制区域性的大气污染,亟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法规、管理机制以及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及保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区域协作的管理 制度和政策体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整体决策机制;整合传统条块关系,构建区域统调、部门合作、行业跟进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构建包括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法规、统一考核、统一监管、统一规划在内的管理支撑体系;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三是依据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对欠发达地区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专家提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及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不能搞一刀切,统筹考虑区域内各主体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责任共担、权责对应、利益共享、协商统筹的原则推进区域协作。张世秋说,比如,在京津冀区域污染治理中,北京应该 向周边省份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调动周边省份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文章 下载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