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 新闻动态 >> 中心新闻 >> 正文
        ★★★
[组图]“节能增效,绿动松湖”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在行动
“节能增效,绿动松湖”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在行动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25/11/14


2025年11月7日,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圆满闭幕之际,东莞松山湖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率先举办“节能增效,绿动松湖”的主题活动。积极响应党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碳中和研究所所长陈锦焕作《碳足迹量化方法与减排策略》主旨报告,报告系统性阐述了出口业的碳资源如何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前沿方法与技术路径。SMC中国营业技术经理张凤洋作技术报告。会议由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副主任纪传伟主持。        

4.jpg

报告开篇,陈锦焕副研究员指出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化,对企业碳排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核算(LCA)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量化基础。面向“十五五”开局,广东正以冲刺的姿态推进碳中和行动相关工作,“十五五”对碳的管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出口业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应对策略应作相应调整。根据陈锦焕本人多年的碳研究经验,加快开展出口行业的碳管理体系建设和工业能碳监测系统部署是应对国际碳壁垒的破局之举,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AI技术,加速碳资源数字化建设,催生新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是每一位“低碳人”的夙愿。

2.jpg

报告中,陈锦焕副研究员分别从行业背景、碳足迹量化方法、产品碳足迹减排策略与实施方案、半生命周期与全生命周期案例对比分析、CBAM机制下碳管控应对策略等内容做了深入分析讲解。并重点介绍了与广东资环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产学研成果“能碳监测与AI智慧决策平台”的功能模块、插件拓展、算法模型、数据库接口、性能测试、应用场景与应用案例,该科研成果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际应用案例数据反馈显示,可节能降碳20%到35%,有效降低企业的用能用碳成本。

报告尾声,陈锦焕副研究员强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 “精准核算+智慧管理+策略应对”三位一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所在团队对碳足迹量化、CBAM应对策略及能碳物联监测方面的有一定的科研沉淀,为企业在复杂政策环境与国际竞争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与实践路径,积极响应二十大四中全会提出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方针战略。

6.jpg

SMC中国营业技术经理张凤洋以 “绿色制造・数智赋能 —— 驱动可持续发展新程” 为主题作汇报,系统阐述工厂压缩空气系统节能降碳整体解决方案,为工业领域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实操路径。

张凤洋经理立足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节能降碳政策导向,针对控排与非控排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提出以 “低压化改造 + 数字化管理” 为核心的节能战略。他重点解读工厂压缩空气低压化核心技术,通过 4Bar 工厂建设、局部增压与整体降压结合的创新模式,配合多边形活塞气缸、节能型真空发生器等定制化元件,实现空压机输出压力每降低0.10MPa节电7%~10%的显著成效。以250kW空压机为例,输出压力降低0.2MPa可年节约电费超20万元。在管道系统优化方面,他提出环形管网替代传统直线配管方案,仅管路环状化改造即可使压力损失降至 1/4,结合管径合理化设计与泄漏治理,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数字化管理板块中,AMS 压缩空气管理系统成为亮点,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智能调控运行参数,实现站房无人值守与供需精准匹配。

张凤洋经理披露多组实战案例成果:芝士片装箱机通过ZL6真空发生器替代改造,年节省费用5.7万元,节能率达79%;某工厂整体压力从0.6MPa降至0.5MPa,日均节电10000kWh,年省约160万元;后盖清洗机采用KN系列喷嘴改造后,耗气量减半,年碳减排9.99吨。截至目前,SMC工厂相关节能方案已实现累计节省压缩空气4730km³,节电1187万kWh,碳减排717吨的综合效益。

张凤洋经理表示,SMC将持续推进低压化机型研发与数字化技术融合,通过 “节能产品 + 系统方案 + 全流程服务” 模式,助力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他的技术报告,为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推动双碳目标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3.jpg

纪传伟副主任最后指出碳足迹核算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通过精确的碳足迹核算,企业能够清晰了解自身在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政策监管下合规运营,更能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碳足迹核算将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同时通过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实现全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5.jpg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文章 下载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