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长达10年的违法排污,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难辞其咎。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评论“血铅事件”
企业污染环境根源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一是监管缺失。二是政策偏差。三是战略扭曲。
今年备受关注的一个自然灾害就是重庆高温,这个事件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归根结底,这是个人是否要敬畏自然的问题。我们强烈呼吁人类保护自然和回归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从敬畏自然做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
新一轮的“环保风暴”在新年伊始刮起,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被查处,11家环境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被挂牌督办。和去年的风暴不同的是,今年刮向的是化工石化行业。去年的环保风暴查处的对象大多是电力行业,而今年的重点则是石化行业。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两次行动的目的不一样。去年是因为发现建设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环评违法问题,特别是电力行业。这次行动是为了遏制环境安全事件多发的势头。化工石化行业环境污染相对较重,大部分布设在沿江、沿海,甚至布设在人口密集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一旦发生事故危害极大,所以重点就放在了化工石化上。
另据报道,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恶化主要在于企业的过度排放,而企业过度排放行为的根源又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
环境是公共产品,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生产者倾向于过度使用环境,以追求超额利润。因此,环保工作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而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源恰在于事实上存在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监管缺失。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过松,且没有引入刑事责任。二是政策偏差。目前实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政策,但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没有资金和技术能力。三是战略扭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扭曲为以GDP增长为中心,环境保护在政府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其实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