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莞日报讯 “美国尤其是欧盟的玩具产品标准与相关技术法规更新的周期非常短,玩具出口企业应及时跟踪这些变化,否则极容易给企业从经济到信誉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近日,全市280多家玩具出口企业参加东莞检验检疫局举办的玩具国际技术培训会,共同关注并研究应对WEEE/ROHS等国外技术性贸易指令。
出口玩具企业从700家减至500家
据悉,近年来,我市在检验检疫部门注册登记并获得《出口玩具质量许可证》的出口玩具生产企业共有700多家,以三资企业为主。2006年我市出口玩具24.34万批次,比2005年减少3.1%,货值1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从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莞真正从事玩具生产企业逐年减少,截至2006年底,正常生产出口玩具的企业只有500多家,出口玩具的批次也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制于人民币升值、不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和
原材料大幅上涨等因素。
技术性贸易壁垒令成本飙升
不少玩具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让他们倍感压力。如玩具主要原材料塑料一路走高。与此同时,去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的ROHS指令和此前已经实施的WEEE指令,均为环保指令,它使玩具的检测费用及原材料替代成本大幅上升。单是为了达到这两项环保指令的检测费,每个型号产品往往就要花上万元。
参加培训的东莞某玩具企业负责人表示,“贸易壁垒越来越高,比如欧洲的ROHS指令,对玩具行业成本的增加很高,但买家并不接受这么高的升幅。”据了解,相对于各项成本的上升,国际玩具商的采购价格却没有相应上调,一些采取招标竞价模式进行的国际大宗采购活动,更使得生产商互相压价竞争,根本不敢随意提“涨价”两字。
增加科技含量是上策
在原材料涨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下,不少玩具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应对良方。某玩具企业技术人员介绍,如果没有加入编程驱动等科技元素,一个会走路的机器人最多也就能卖几百块钱,而现在一个编程机器人可以卖到五六千元,大大增加了附加值。
东莞市玩具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玩具行业发展了20多年,到了该增加科技含量的阶段了。技术含量提高,玩具售价可从几十元提到几千元。
专家介绍,目前电子玩具正处于强势,在美国玩具展的最新展品中,有75%装有电子芯片,给传统的洋娃娃、毛绒玩具安装上芯片,开发出新功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外形的改进,教育性机器人玩具将会广受欢迎。
“快乐产业"
为何快乐不起来?
■ 赵丽萍
玩具业被称为“快乐产业”,可如今“快乐产业”有些快乐不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约占全球玩具贸易额的70%,而以东莞等城市为代表的广东省是中国的玩具最大出口基地,堪称“国际玩具产业看中国,中国玩具产业看广东”。但不容乐观的是,2006年开始,我市出口玩具的批次开始出现负增长。
这当中或许有诸多令玩具生产厂商颇感无奈的原因,如层层叠叠的贸易壁垒,又如原材料一路飙升。再者人民币升值等。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东莞玩具生产企业长期存在的依附国外品牌的经营模式,是影响发展的最大障碍。依附国外品牌经营模式的结果,势必使销售渠道、产品附加值、核心技术甚至原料采购渠道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了自主权,完全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当欧盟祭出的技术大棒挥过来的时候,玩具生产企业能否在高声喊疼之余,埋头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企业的硬伤?或许再转换另一个角度,若玩具生产企业能将国内外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标准视作技术进步的挑战,那么情况会乐观很多。
有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东莞700多家获得出口许可证的玩具生产企业中,出口的七、八成左右的玩具都属于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也就是为国外品牌“打工”,赚点微不足道的加工费,附加值较低,而以自创品牌出口的玩具企业很少。同时,玩具行业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当然,不仅仅是玩具企业面临这样的窘境。东莞还有一些行业也常常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技术大棒”和贸易壁垒。应该说,来料加工曾经为企业掘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功不可没。但如果企业因循守旧,长期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终究会被挤压得苦不堪言。
到了该增加科技含量,更该自创品牌的时候了,这样才能给“快乐产业”一个快乐起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