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消息:2007年4月,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2007年国际贸易争端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提醒与会者,“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着贸易摩擦的激增。2006年共有1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63起反倾销调查,创历史新高。2007年贸易争端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
6月1日,欧盟将实施REACH法规,从今年涉及3万种化学物质,500万种商品,我国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等行业将因此受到影响。REACH法规已被公认为是今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走向。
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在此次会议上表示,调查显示,国内相关行业对REACH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REACH法规是《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的简称。该法规是一个涉及化学品生产、贸易、使用安全的法规提案,其首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保持和提高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委员会将建立专门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前实现所有相关化学品的统一管理。该体系对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按照欧盟拟订的时间表,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应在3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00至1000吨的化学物质,6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至100吨的化学物质于11年内完成注册,未能按期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张向晨指出,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进出口造成双重障碍。据欧盟估算,每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从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和化工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也是欧盟不可缺少的塑料、橡胶、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及各种中间体等。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相关的数据,或者达不到欧盟的技术标准。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我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据估计,由此而增加的费用,将使我国对欧盟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将导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对欧盟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在进口方面,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入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出口价格。据业界测算,我国从欧盟进口化学品的平均价格将因此普遍提高6%以上。
树立绿色理念早行动早受益
在谈到应对REACH法规的策略时,张向晨再次表达了急切之情,“要加大对宣传力度,提高国内企业对欧盟REACH法规影响的认知程度,以引起产业界的重视。从欧盟白皮书到REACH法规草案公布至今的3年时间里,国内企业的反应非常迟缓,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一开始就抓紧研究这一问题。”
张向晨介绍了美国应对REACH法规的经验,“由政府机构、协会、企业同时联络国际相关协会、商会,共同开展针对该法规的评议工作,先后提出了56条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展了大量游说工作,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拖后了REACH法规的生效时间,还极大地降低了新法规的管理力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张向晨提醒企业,“虽然REACH法规对我国化工及下游行业带来很大影响,但也反映了市场上对环境保护和关注消费者健康的要求。因此,经营者必须从这一高度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思想,使我们的产品更精细化,生产的化学品更绿色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王子敏也认为,打破REACH法规等各种“壁垒”的最根本办法是提高产品质量,我国化学品及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努力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采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要。REACH法规对于国内制定相关的环保、贸易管理法规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对我国企业来说,应当直面挑战,早行动,早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