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能源是稀缺资源,需要我们善待用之。上周在“3·22世界水日”和3·22-3·28日“中国水周”间,本报推出了三篇系列报道,真实呈现了东莞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为此,“周一茶莞”第三期聚焦“水文章”。
东莞的水资源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企业用水,政府是否该建议奖励和约束机制?来自不同领域的6位茶友,就上述话题等踊跃发言。
主持人:
本报记者:肖隆福 黄基尧
本期茶友:
兰建锋:市水利局水资源规划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副科长
曾韬:市城管局供水科副科长
叶煜坤:市人大代表、中堂镇市政公用服务事业中心主任
熊冠华:东莞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翟炽强:东江水务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经理
王华礼:绿色珠江组织负责人
形势严峻:健康水源存在被污染的威胁
主持人:上周,本报的系列关注水资源报道称东莞水资源形势很严峻,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我们有必要先算算账。
兰建锋:从数据上看,多年来,东莞的用水量呈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80年至2007年,全市用水量从8.35亿立方米增加到22.67亿立方米,28年间的用水量平均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去年,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方案明确正常来水年(90%保证率)分配东莞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95%保证率)分配东莞水量为19.44亿立方米。东莞地少人多,而且水的红线也已画出,就是20.95亿立方米。
熊冠华:东莞水最大的问题是水质性缺水,所以,我认为最严峻的是已有污染对健康水源的威胁。我们提出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及通过深度净化,缓解和改善供水矛盾。比如,可以通过生物淤处理、生物菌剂等技术,在取水口形成一个缓冲带,降低污染。
水源保护:增加本地调节供水比例
主持人:汛期要到了,运河水难免要排到东江,怎么确保运河的水少污染东江?
翟炽强:去年,由市应急办牵头建立了汛期排涝协调机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天气预报预测,未来几天要下大雨,那么,我们先打开下游水闸,适当降低运河水位,经处理再排放。大雨会冲淡运河的黑淤,减少对东江的影响,去年操作了几次,取得了一定效果。
主持人:现在是太依赖东江,而没有对境内水资源形成良好的保护和利用。
兰建锋:现有的水源太单一,过多依赖东江。怎么办?根本性的一条是保护好境内水源。要计从长远,利用保护好水库资源,通过扩容有条件的水库、实施联网等办法,增加境内水资源调控比例。政府应把水库联网,把保障安全用水放到战略地位来看,在产业规划、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一些基础设施或项目,更不能与水库或其他水资源争“地盘”。
节能减排:建立鼓励节水和约束浪费的机制
主持人: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认为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视,就是加大节能减排,因为东莞企业用水占了六成多。
王华礼:应发挥网络的作用,对一些能耗大、污染大的企业发布监测报告,让全社会来监督。另外,社会要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减排就是一种荣誉,甚至能得到政府奖励,就会激励更多企业加入自律中。
熊冠华:清洁生产的确很需要,作为企业本身就应不断从技术层面加以改善,但通常企业会考虑到投入与收益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实力弱,缺乏这方面的动力。为此,需要政府鼓励扶持,比如对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一旦企业认识到水“更值钱”了,更贵了,企业肯定会谨慎用水。总之,鼓励和约束机制都要有。
节水试点:2012年饮用水达新国标
主持人:东莞是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我们在这方面有什么安排?
叶煜坤:节水试点,有个好处,逼着企业循环利用,减少耗损,同时也让市民更深刻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曾韬: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到2012年要强制执行饮用水新国标。为此,我们制定了五年三步走的计划,2008年底至今年初,第六水厂实施深度处理试点,预计4月底可以出厂优质水;2010年底全市50%供水量达标,到2012年全面达标。
管网改造:试点后形成政策指引
主持人:不少市民反映,家里的自来水经常呈黄色,而水厂称出厂水是优质的,矛盾在管网上,如果进行管网改造,资金怎么解决?
叶煜坤:出厂水都是合格的,达到了直饮水标准,但为什么老百姓不敢喝,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二次污染。我在水厂呆了28年对这方面有发言权。东莞大力发展自来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管网多数是铸铁、镀锌的,1990年代明确不再用镀锌的了。
拿中堂来说,以前有70%用的是这两种管网。现在好多村已经在改或想改,但需要大量资金,差不多一户居民需1500元-2000元,但在欠发达镇村这笔费用压力较大,全让自来水厂解决他们顶不住,水厂的资产又不能作为抵押,也造成了融资有难度,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翟炽强:今年我们启动供水管网改造,计划投入5000万元,对市区16个小区先行试点,目前花园新村、步步高小区等已改造完。
曾韬:莞城已有16个小区在试点,常平也在试点,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试点,形成一个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操作指引,希望实现供水一张网,同价同服务。
主持人:目前老的管网大概使用了多少年限了?
曾韬:超过30年的都有,管网的村质又不尽相同,改造中难度很大,主要是资金问题。
阶梯水价:试点镇中堂民用水少用5%
主持人:缺乏节水意识,是否与水价偏低有关,实行阶梯水价是一个高效利用水的方式。
叶煜坤:阶梯水价在中堂试点了,民用水这块降低了5%左右,如果全东莞都能省5%,那就不得了。大家还得关注一个问题,就是管网漏水较高,水损率高的达30%,一年漏掉几亿吨,所以还是要进行管网改造和升级。
主持人:没有好的习惯和危机意识,浪费势必依然。
王华礼:作为民间团体的一员,我倡议节约用水从细节着手,比如很多女性每天都洗头,这个浪费相当严重,洗发不仅用水量大,而且洗发水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再比如,马桶用水量非常大,我们倡议有关部门或物业公司或行业协会,在业主装修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个装修指南,尽量使用节水型的马桶等洁具,国外很多生活节水都是在马桶上做文章。
总结的话(主持人):一个城市能否保证供水安全,市民能否喝上优质饮用水,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指数。经济再发达、文化再繁荣、政治再开明、社会再稳定,其落脚点终归是民生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水资源应上升到城市战略高度,形成社会各界广为重视的氛围和习惯,只有在保护和节约上做文章,做好文章,才能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