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电脑织机最密集的地方是哪里?东莞。
本月初刚刚闭幕的大朗“织交会”上透出消息,纺织重镇大朗已拥有电脑横织机6000多台,加上分散在常平、寮步和东坑等地的织机,东莞目前的电脑横织机保有量大约在1万台左右。
本届“织交会”机械展区原设定展位48个,然而报名参展的机械企业达到50多家,申请展位150余个,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设定。为此,组委会把原定的“展示区”改为“机械区”,增加展位41个,总数达89个,创下历届之最。
电脑织机热的背后是东莞企业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的大跃进。从2006年“科技东莞”工程启动至今,东莞已编织起一张细密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扶持网,支持了353个产业技术进步重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61.87亿元,424个项目累计引进设备16126台(套)。设备上的推陈出新为“东莞制造”插上了速度和质量的翅膀。
1
技改扶持网初成
技术改造是企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扩大再生产。
技术改造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6.3%,最高可以达到66%。对比新建项目,技术改造“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优势明显。
根据既往经验,技术改造不仅能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的外溢效果使技术改造具有很强的扩散和传播效应。改造后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市场或其他渠道的传播,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促进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去年5月,全市首个以技改和节能为主题的现场会在石龙众生药业召开。副市长邓志广在分析东莞企业技改形势时透露出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2007年,东莞技术改造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回落了22.48和47.61个百分点。“虽然我们的技术改造投资位居全省第四名,但与前三位的广州、佛山和深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技改投资不到佛山、深圳的一半,仅为广州的1/5。”
外源型经济占我市工业的比重近80%,而2007年外源型经济技术改造投资同比下降了43.26%,直接拉了我市技术改造投资特别是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后腿,不利于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更迫切的是,东莞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在外国,近年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东莞市已有家具、玩具、纺织、电子等多个行业、企业遭受多次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个案的焦点集中在技术、安全、环保环节,为此,针对这种全行业的趋势,如何提升产业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市场标准,是保持东莞市出口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也就在外源型经济技术改造投资下降的当年7月,作为“科技东莞”工程第一批配套实施办法,《东莞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和集群发展实施办法》印发。《办法》着力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立行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紧接着,市经贸局陆续制定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三个专项资金操作规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申请政府支持有了操作依据,一个服务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网络初步编织起来。
2
技改扶持金3年增长5.3倍
“科技东莞”工程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创新何来?“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就是一条捷径。搭乘上了政府扶持的快车的技改技创项目很快在东莞企业中开花。
市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今,市经贸局累计安排“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60473万元,其中技改创新类50080万元,产业集群类540万元,共支持实施产业技术进步重点项目353个,拉动社会投资60.27亿元,财政投入乘数达12.35。
此外,东莞还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先后为424个项目累计引进设备16126台(套),总投资86.5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税金和抵扣进口环节增值税约17.7亿元。
漂洋过海而来的设备提高了“东莞制造”的质量与档次、丰富了产品种类、降低了生产成本。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1台进口电脑织机可代替6-8台手摇编织机的工作量,减少用工达80%,节电率达44.6%,引进消化吸收效应十分显著。在大朗、常平、寮步和东坑等地轰鸣作响的电脑织机,其中相当部分都享受到了这一税收优惠的扶持。
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功率UPS电源系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被列入了市产业技术进步项目计划。项目总投资0.2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75亿元,新增利税0.21亿元。
志成冠军技术改造升级上的努力不仅带动了企业销售、利税的显著增长,而且还引得国际竞争对手投来橄榄枝。
今年2月,世界500强的通用电气美国总部主管UPS业务副总裁亲自飞到塘厦与志成冠军董事长周志文做面对面的沟通。双方合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生产志成冠军最拿手的大功率UPS。通用电气的UPS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卖价较高,成立合资公司将有利于志成冠军借道通用电气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去年3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会后,技改作为六个努力方向之一,地位再次凸显,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也进一步增加。去年全年,东莞用于扶持企业技术进步的资助金额相比2007和2006年分别增长约2.9倍和5.3倍。
单个项目的扶持力度也有了加大。项目资助额在200万元以上的累计有50个,500万元以上的14个,1000万元以上的3个,其中省重点项目宏威数码有限公司的“OLED示范生产线项目”在省财政给予1.5亿元资助的前提下,市财政按1:1给予配套资助,扶持力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项目目前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年新增销售收入19.8亿元,新增利税2.9亿元;预计2012年正式投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43亿元。
3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翻倍
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带动下,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了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更新改造实际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44.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60.6亿元。
今年1~10月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已高达129.44亿元,增长209.21%,占全市更新改造投资总量的77.84%,投资总额及增速在珠三角地区中位居前列。技术进步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转型。
但,东莞的眼界里不只有树木,还有森林——不仅要帮助企业完成单个技改项目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还要突破若干关键领域,帮企业构筑一套技术创新的体系,在东莞境内形成若干个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
2003年起,东莞企业开始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在八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全市关键领域重点突破。2006年“科技东莞”工程启动后,又设立了东莞专项,金额从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用于支持东莞企业联合内地和香港地区高校攻克行业性关键技术。
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在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中稳坐前两把坐椅,地位非同寻常。两大产业的技术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莞制造”的好坏。
从2007年起,东莞积极参与省市联手推进支柱产业升级试点工程,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两大产业列为共建的目标产业。省市两级资金和政策向这两大支柱产业所在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集中,推动其技术升级。
也是在2007年,为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市经贸局启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并设立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被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到今年5月,已有两批30家企业成功摘得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荣誉。另有18家企业技术中心今年被认定为第十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历年来总和的1.8倍,新增数位列全省第二。
行业层面也不乏亮点。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主的载体上,一批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正在组建,包括享誉业内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中瑞精密制造科技中心、清洁生产科技中心、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等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4
产业集群公共平台崛起
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产业集群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下,一批优质企业成长起来,32个镇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为培育好这些产业集群,去年底,东莞又专门拿出了《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操作规程》,专门设立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等“三大建设”项目。对纳入市资助计划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市和镇街按1:1比例给予资助,最高扶持多达500万元。
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常平光电、厚街家具创意、虎门电子线缆、石碣电子、莞城文化创意、中堂纸品、寮步汽车、樟木头塑胶化工、横沥模具制造、茶山食品等首批15个特色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市级重点扶持集群。
在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推手下,这15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中,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有17个,总投资超1.5亿元,其中石龙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朗毛织检测中心等9个公共服务平台列入省、市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获财政扶持1950万元。
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常平光电、厚街鞋业等七个产业集群因为产业成熟、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完善,被认定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在服装重镇的虎门,继大朗“织交会”上电脑织机遭到热捧后,本月中旬开幕的虎门服交会首次为服装机械类展品设置独立的专业会场。分会场虎门服装机械城共吸引了包括银箭、祖克、杰克、大洋、斯玛高在内的40多家国内外服装机械知名品牌商家进场参展。可以预见,新的技改和设备热将进一步提升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技术实力,捍卫其作为南派女装大本营的地位。
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东莞才只是刚刚开始。
正如本月初参加大朗“织交会”时东莞盛星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齐所预测的,“2009年是设备更新的重要拐点,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薄等因素的影响,将有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添置、更换设备,这个数据到明年必将翻番。”那一天来临之时也必将是“东莞制造”国际品质更上层楼之日。
■数字
353个
28家17.7亿元157家
2006年至今,市经贸局累计协助申请及安排国家省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8.99万元,共支持实施产业技术进步重点项目353个,拉动社会投资61.87亿元。同时,扶持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用于扶持企业技术进步的资助金额相比2007和2006年分别增长约2.9倍和5.3倍。此外,还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先后为424个项目累计引进设备16126台(套),总投资86.5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税金和抵扣进口环节增值税约17.7亿元。
28家
2007年起,东莞开始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每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均可得到市财政一次性资助100万元。目前,全市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9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位居全省第三位。
17.7亿元
市经贸局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先后为424个项目累计引进设备16126台(套),总投资86.5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税金和抵扣进口环节增值税约17.7亿元。
157家
在财政资金和重点项目的有力拉动下,全市陆续涌现了一批技改投入大、研发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自主创新型企业。至2008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以及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达到2675家,其中经国家认定的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居全省第三位;全市专利申请量14406件,授权专利8093件,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位,有力地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
以创新奠定
未来东莞的辉煌
◆本报评论员 唐彬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繁荣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已进入到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理解这个发展理念,对于有着“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之称的东莞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过去三十年,东莞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抓住港澳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成就了颇具东莞特点的工业化、城市化奇迹,造就了东莞今天的辉煌。
然而,巨大成就的背后,代价也是高昂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模式背后,一系列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附加值低、内外源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资源约束压力日趋增大等等矛盾和问题,也在日益严峻地制约着东莞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未来的东莞,经济社会如果要继续保持有效和谐的增长,产业发展就必须加快向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产业技术提升的方式转变,在这个不可撼动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就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是基于对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深刻理解,这些年来,东莞开始了一个以创新为着力点,实施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性突围。按职能部门的话说就是:以“科技东莞”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突出“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相结合,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产业技术进步发展之路。
盘点打量这条“东莞特色”之路,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的经验不胜枚举。这方面,仅从近年迅速攀升的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以及所拥有的众多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就可见一斑。事实上,因为创新意识的深入人心,东莞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初步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先进企业,才有力地推动了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标的不断落实。
然而,有必要看见的是,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创新作为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创新不但在改进着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的构建,更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从当前东莞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来看,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产业集群,还是具体企业,不但很多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内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更重要的是,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很多时候,创新还是一种无论系统还是非系统风险都非常巨大的“冒险行为”。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东莞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入,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构筑了今天东莞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成就,而立足今天的时代,可以说,唯有创新——坚定不移、全面、持久而深入的创新,才能奠定未来东莞的繁荣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