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
明年 生态园空间雏形将呈现
明年 生态园空间雏形将呈现
作者:钟燕    文章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数:303    更新时间:2009/12/11

包括生态园大道、龙岗大道在内的30项东莞生态园工程目前已全面开工,总投资约44亿元。今年年底前,其中的10项工程有望完工。预计到2010年年中,东莞生态园的空间雏形将基本形成。

  实现四位一体,形成城市核心区

  30年的改革开放,也让东莞成就了30年的飞速发展。回过头来,用科学发展观权衡,东莞人清醒地认识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日益与社会发展相矛盾: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难以为继,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势在必行。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并做出了统筹东部六镇土地,实施集约开发的决定。2007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命名该统筹区为东莞生态园,并迅速启动园区的开发建设,期待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城市和产业升级,为东莞未来发展打造更优越的发展平台。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不景气、内需受制约,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为东莞生态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东莞生态园的投资,加速推进园区全面建设,扩大投资保增长。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20077月,一个被定位为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轮廓逐渐勾勒清晰:整合东莞东部快速路沿线寮步、东坑、茶山、横沥、石排、企石六镇汇合处约31平方公里的土地实施集约开发,建设东莞生态园。一方面在东莞双转型时期做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完善城市功能,做强、做大东莞中心城区。实现东莞中心城区从主城区、同沙、松山湖的三位一体,到主城区、松山湖、同沙、东莞生态园的四位一体的空间战略转变。

  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

  东莞生态园地处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寮步、东坑、茶山、横沥、石排、企石等6镇汇合处,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统筹用地范围30.5平方公里。

  对于东莞生态园的现状情况,刘志庚书记在2008年东莞生态园现场办公会上用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来形容:这里原来是规划部门的生态控制区、水利部门的蓄洪区、环保部门的集污调污区、供电部门的高压线网集中区、周边镇村的垃圾堆填区。

  长期以来受边缘化的影响,生态园统筹的土地现状由于生活污水、农业养殖、工业废水的排入,目前南畬朗渠、大圳埔渠、寒溪河等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果外部污水继续排放,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将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境况。同时,各镇边缘将生活垃圾无序地堆积到规划区内,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因此治水和环境的综合整治、生态的修复将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规划区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周边有南社古村落、塘尾古村落、李家坊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南社和塘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水体景观优美,既有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大圳埔等河渠水体,又有星罗密布的阡陌池塘。现状农田也呈现出独特肌理的、纵横交错的大地景观效果。

  然而,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游览系统。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旅游资源,构建东莞东部的岭南文化旅游圈、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弘扬东莞地域文化、塑造生态园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园区内交通设施不足,道路系统性差,现状道路多为断头路,其次主要是农业生产、生活的服务性道路。

  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粮草未动,规划先行,生态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莫淦泉表示,要跳出生态园站在东部六镇统筹的高度,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高度,站在整个珠三角产业结构配置的角度来规划东莞生态园。

  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及发展配套服务区、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在生态优先,治水为前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东莞生态园将充分利用生态园独特的湿地景观特征,形成城水相融的城市特色,打造高品质的创新发展空间。

  东莞生态园管委会副总工吴敬军介绍,生态园总体规划以中央水系生态走廊和东部快速两侧生态走廊为两条主要发展轴,形成两轴七片,3+4珠链式的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七片包括北部湿地片区、中心片区、月塘湖片区、湿地三角洲片区、东坑片区、横沥片区、东部湿地片区。

  生态园规划打破了东莞以往“4+4+2”的城市用地模式(40%的适建区、40%的不准建设区、20%控制建设区),规划控制近50%的城市非建设用地,体现空间集约发展、大疏大密的特点,凸现环境生态特征。

  在土地统筹方面,以市统镇包为原则,目前,园区统筹面积45192亩,已签订土地移交确认书43261亩,初步收回土地37236亩,已完成收地任务的82.4%,清拆简易建筑物85.5%,清拆厂房等永久建筑物(整村搬迁除外)23.8%;四条整村搬迁农民公寓建设的选址和规模已经市政府审定;园区的土规修编工作也基本完成。

  从2007年下半年起全面启动了生态园规划体系的编制与研究。2008年下半年,园区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水系整治、市政道路和绿化建设等30多项工程已全部启动,总投资约44亿元。其中,水系整治工程18项、市政道路工程10项。预计2010年中园区雏形将基本形成。另外,以绿色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办公楼也正启动设计招标工作,正加速推进前期工作。

  城市循环经济,岭南水乡风景

  走进东莞生态园的规划,这里环境极富特色,美丽的东江川流不息,优美的寒溪河缓缓流过,河道密布、水网纵横、湿地连片。生态群岛、绿水、花草、树木、湿地,共同演绎着生态园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风景画面。

  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者们,为生态园建设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生态园的特色,具体体现在生态环境特色、城市空间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统筹集约发展等四个方面。

  特色一:生态环境特色。打造城市湿地经络,东莞生态园湿地不是一个保护型自然湿地公园,而是一个具有参与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功能型绿色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建设但趋近于自然湿地景观状态的生态环境。

  东莞生态园——生态湿地经络是以中央水系为湿地生态主干工程与人工湖塘、湿地处理与生境湿地、(南畬朗\大圳埔)排渠河道岸线生态湿地共同组成了生态园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治水工程形成等多种形态的人工生态湿地。

  特色二:城市空间特色。营造中心区岛群空间,结合生态湿地环境实现城市用地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形成城水相融岛城相映水绿相依的整体空间发展格局。

  特色三:产业发展特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生态经济,按照清洁生产组织项目,注重产业带动及产业关联,建立区域城镇生态产业链,并着力于中水回用的探索与实践,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使东莞生态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成为东莞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四:统筹协调发展。从协调走向协作,生态园发展建设将致力于统筹区域本地文化资源、邻近镇土地功能及其产出效益、区域市政基础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区域城市化标准及其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努力,集合资源,形成东莞东部地区城市合力,并在城镇统筹发展方面起示范作用。

  做足水文章,突出最大亮点

  东莞生态园的最大亮点在,最大难点也在。治水是园区建设的关键。莫淦泉介绍道,东莞生态园前期的发展思路为: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逐步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推动生态园全面发展。

  生态优先,是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统筹区域中的要素与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治水为前,是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水系的合理综合利用,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

  以绿为基,则是合理串联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自然与城市的渗透融合。

  以水为源,是对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进行功能区划,并围绕水空间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城市活动场所,建设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生态园。

  东莞生态园将在东莞的转型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的城市角色,一方面东莞生态园的建设将致力于污染治理、防洪、排涝安全、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另一方面生态园将重新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东莞东部的整体发展,成为东莞未来的一个新的增长区域。

  构建高新技术等三大支柱产业

  东莞生态园将通过整合资源,力促城市发展从竞争上游走向上游竞争;核心城市地区发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过去东莞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优势是建立在竞次策略基础之上的。诸侯显神通的成本洼地效应。以竞次策略为基础发展的只能是规模经济,需要生产要素的不断大量投入。

  而竞优战略,又称上游竞争,指比谁的战略资源更集中、谁的产业链更高、谁的人才结构更合理、谁的环境更优、谁的福利更好的战略。

  竞优战略本质上是一种范围经济,从经济上看表现为企业集群,从空间上看表现为具有区域价值的节点在城市价值链的体现。

  在产业选择上,东莞生态园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产业园区。

  承载双转型的载体

  建设生态园是市委市政府富有前瞻性、预见性的举措。莫淦泉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资源、能源及环境方面的诸多发展制约。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双转型的战略决策,东莞生态园也是落实双转型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东莞生态园仅有30.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有限,自身发展空间有限,但其对周边镇产生的效益是远远大于园区本身的。莫淦泉坦陈,建设东莞生态园,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在为双转型提供平台的同时,带动辐射东莞东北片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平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2006年规划建设东莞生态园时,6个镇当中有4个是欠发达镇。生态园的建设对周边镇街的发展带动,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东莞生态园将致力于发展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高效、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起示范作用。

  莫淦泉表示,希望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实现自然系统内部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起示范作用。通过园区多样化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创新发展模式起示范作用。通过统筹东部六镇的规划、资源和配套服务,实现园区与周边镇区的共同发展,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起示范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生态园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东莞敢于先行先试的魄力,引用刘志庚书记在生态园现场办公会议的一段讲话来概括生态园的未来发展——“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生态园的决策,把准了时代的发展脉搏,抢占了当今的发展制高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落实好这一决策,对于实施双转型战略,率先开辟转型发展之路,加快把东莞建成现代业制造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文章 下载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