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我市上半年空气质量不理想,开始出现“地区内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的V级(最差等级)空气的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
昨日,市环保局举行媒体通报会回应称,之前的数据来自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豪岗小学监测站是该监测系统在我市的唯一监测点,其数据只能反映监测点周边区域在一定时期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不能代表我市整体空气质量情况;而从我市8个省监控点的总平均值来看,我市上半年空气部分指标确实不理想,但也有指标好转,如SO2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考虑到去年亚运的特殊情况,市民不必对我市空气质量过于担心。
市环保局公布了全市8个监控点的平均数值,并逐一进行了说明。
数据一
臭氧浓度同比上升51.2%
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臭氧浓度平均值为0.062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1.2%。
原因:降水少、机动车增加
今年上半年我省雨水相对较少,日照时间相应较多,同时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臭氧浓度增加。
此外,由于去年是广州亚运年,全省各市均制定了一系列非常规性的整治措施。在亚运期间,大量企业停产或限产,各市加大了机动车综合治理力度,客观上导致去年臭氧浓度相对较低。
数据二
NO2、SO2浓度同比均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NO2浓度0.045毫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3.6%;SO2浓度0.027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6%。
原因:脱硫工程建设见成效
据了解,SO2、NO2的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发电厂源和交通源。市环保局表示,近年来,我市大力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脱硫工程建设、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开展油气回收、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黑烟囱、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一系列措施,SO2、NO2等污染物总量在一定的范围稳步下降。
数据三
可吸入颗粒物同比升13.6%
2011年上半年,我市可吸入颗粒物均值为0.082毫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上升17.1%。从全省16个监测点的数据看,珠三角各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普遍呈上升趋势。
原因: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据介绍,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交通源和道路扬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目前已突破100万辆,是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今年上半年气候干旱、少雨,干燥的天气也易使机动车卷起的扬尘增多,颗粒物浓度相应增大。
数据四
空气优良率同比降15个百分点
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豪岗监测点的有效监测天数为177天,仅有61.58%的监测天数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去年同期,豪岗监测点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占77.15%。
去年豪岗监测点上半年达到V级别的天数为零,而今年上半年,V等级空气质量开始出现,占总有效监测天数177天的0.56%(不到一天)。
原因:六成污染物来自机动车尾气
市我市的优良天数下降其主要污染源为臭氧。从整个粤港监控网来看,广州、深圳、东莞、惠州、肇庆、江门、中山等市臭氧上升幅度达到10%至200%之间,说明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污染明显,我市的污染整体属于区域性污染。
据分析,我市城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约占60%。目前,全市汽车以每年10万余辆的速度剧增。机动车尾气中含有12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对人体有害和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这些污染物经过太阳光辐射及化学反应形成了臭氧,从而产生了光化学烟雾,造成了酸雨、灰霾等不良天气。此外,我市空气优良率下降也与上半年高温时间长、少雨等气象条件有关。(黄虎波)
相关新闻
11月15日环保限行第二阶段启动
市环保局表示,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主凶”机动车是尾气,大力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围绕机动车污染防治,我市将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加强机动车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国Ⅳ”排放标准准入制度,对不符合相应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登记手续。
强化在用车污染治理。落实强制检测/维护制度、客运车半年检测制度、环保标志分级管理制度、黑烟车义务举报制度、机动车排污状况定期媒体通报制度等,建立健全机动车联合执法检查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重点加强货运车、客运车等高排放车辆监管,建立客运车定期维护、更新机制,开展激光遥感检测,提高车辆检测率。
大力实行环保限行管理。按《东莞市机动车环保标志限制通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东环〔2010〕79号)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在用汽车限制通行管理范围,加强高排放机动车限制通行管理,将从今年11月15日起,实施第二阶段限行管理。
加快黄标车更新淘汰。我市正在进一步制订完善公交黄标公交车淘汰更新管理政策、财政补助政策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客运企业淘汰更新高排放客运车,力争实行2015年淘汰全市黄标公交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