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心介绍|新闻动态|政策发布|项目与成果|产品推广|需求信息|企业审核|在线咨询|宣传培训|清洁生产联盟|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
东江水入百姓家要过9道坎
东江水入百姓家要过9道坎
作者:黄观平    文章来源: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点击数:205    更新时间:2011/12/6

    1站 第六水厂

    原水经净化 鱼儿池中游

    本报编委会“走基层”这次来到市第六水厂,探求“水”是如何走进东莞千家万户的。

    与其他水厂在江边取水不同,第六水厂设置了4个大箱涵,让东江原水自然流进。记者在箱涵边上目睹,东江原水经过格栅时,即清除塑料袋等大块垃圾。箱涵与地面相距14米,所以一般市民不得靠近。随后,通过4个大水泵提水进行预氧化处理。

    本报编委会一行跟随着工作人员来到深约5米的平流池,水流经这里投加碱式氯化铝,作用和市民家里的明矾是一样的。它会把水中的泥巴粘结成1~2毫米的泥团,称为矾花。重量变大后就会开始沉淀。在平流池,越往后走水越清,还有小鱼在快乐地游动。经过沉淀后的清水,还要经过滤池过滤。“滤池用石英沙为滤料,沙层厚1.5米。至此,水中不可见的杂质也完全除去了。”第六水厂厂长杨小兵告诉记者。

    这样就完成水的处理工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第六水厂与其他水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还有两个深度处理再加工环节。正因为如此,第六水厂的水质更优。

    杨小兵介绍,一是在主臭氧接触池,会彻底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对大部分的水污染都会有效。二是再经过活性炭滤池,利用其吸附的作用,就会得到非常清纯的水。

    “因为出厂后的水要在管网内停留一段时间,所以也要加氯气进行持续地消毒。并投加食品氢氧化钠,调节水中的PH值,使水偏碱性。然后就经过水泵加压后送到厂外,送往东城、南城和松山湖的市民家里,每天约有50万吨。” 杨小兵说。

    2站 市区污水处理厂

    污水变中水 清澈回江河

    企业、市民使用过后的自来水变身为生活污水,途经地下密布的污水管网,来到了市区污水处理厂。本报编委会一行,跟随水的流向到该厂,寻找它的踪迹。

    市区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处理工艺是在厌氧(好氧)池。在这里,经过粗格栅去除杂物后的污水,要足足待上9.8个小时。

    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污水并不在“睡觉”,而是通过不停的化学作用,污染物逐渐被活性细菌分解,最终分离出清水回归江河,污泥进行回收。

    厌氧(好氧)池内的污水,为什么在不停地冒泡?市区污水处理厂厂长陈贺添告诉记者,由于细菌需要氧气,所以污水需要不断地循环,以接触更多的氧气。

    而这里的“功臣”——细菌,也是由市区污水处理厂自己培养,并不断繁殖的。

    陈贺添告诉记者,经过分解、沉淀、分离、消毒后的中水,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最终变身清泉回归江河。据介绍,市区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达96平方公里,每天处理来自市区的污水达20万吨。

    3站 水濂山水库

    施多种举措 还原生态水

    水濂山水库,是我市江库联网的重要水库之一。其库容达977万立方米,如果按我市每天用水大约430万立方米计算,大约可以供全市人2天多的饮用水。

    但水库的副主任伍建东告诉记者,目前水濂山水库为3~4类水的标准,仅可勉强饮用,目前仅水库管理区有少量使用,其供水功能大为减弱,主要是防洪和景观的功能。

    原来,水濂山水库已有50多年历史,从上游水濂山的豆腐河的水流入水库,同时有12.2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但近年来由于我市工业快速发展,水库受到一定的污染。

    可喜的是,我市水务部门正在着手进行统一规划,还原生态水。伍建东透露,目前截污正在进行之中,把途经豆腐河和水库的所有污水都截进污水管网,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目前已基本完成。

    而清淤和建人工湿地进行净化水质,也正在评审之中,一旦通过政府审批,将对水濂山水库里可能存在的养殖物和重金属等进行整体清淤,并通过湿地进行人工净化,还原水濂山水库的生态水质。

    122日,本报编委会继续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曾平治率10多名中层干部和一线记者,走进基层水务,一探东莞上水、中水和下水的来龙去脉。

    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是如何“过关斩将”经过层层把关、净化流出水龙头的?各方排出的污水是如何再处理回归江河水库的?本报记者将为你还原水的路线图。

    记者手记

    谁知龙头水 滴滴皆不易

    此次走基层之行,印象最深的是那条平流池里的鱼。据介绍,这鱼来自东江,经过层层“处理”后仍旧鲜活,足以说明这9道工序,没有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且水质更优。在这里,鱼不是一道刻意的工序,它彰显的不仅是管理的精细化,更让人感到水的一点一滴,弥足珍贵。

    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曾平治说,此行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一方面丰富了报社“走基层”活动的形式,另外也使媒体人意识到应该更加深入基层,通过媒体平台加强宣传,进一步唤起全市人民护水、节水、惜水的自觉意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文章 下载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