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如何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缔造新的制度红利?又怎样把握GDP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一再呼吁申请“较大的市”,能为东莞带来哪些好处?昨日上午10时许,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京接受了包括《人民日报》、《小康》杂志、广东电视台、《东莞日报》在内的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采访,回应时下的热点话题,向外界介绍新的改革进程,传递东莞新的决策声音。
短短一个小时,袁宝成一连回答了13个问题。即便是面对“车轱辘式”的提问,袁宝成也是有问必答。他的谦和态度,让记者们感受到了一种谦卑和儒雅。很多记者说,袁宝成的答记者问观点鲜明,充满了睿智和思想,向外界展示了东莞新形象、输出了正能量。一谈城市形象
宣传片向外界传递正能量
记者:东莞最近播放了一组宣传片,包含可园、篮球赛事、知名企业家等“东莞元素”,您如何看这部宣传片?
袁宝成:宣传片的目的就是让外界更了解东莞,为了使更多企业家、更多群众、更多旅游爱好者喜欢这座城市。我看了这部宣传片,也很喜欢这部宣传片。这部宣传片向外界传递了正能量。
其中,宣传片中的六位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莞内莞外,他们能为东莞说话,就证明了东莞城市的魅力。通过他们的言行,体现了东莞开放包容、厚德务实的城市形象。
二谈港深莞
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者:您如何看待莞港、莞深之间的发展关系?
袁宝成:东莞、深圳、香港在秦朝时就是一家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由原来县升格为地级市,承接了大量从深圳转移到东莞的企业。直到今天,东莞与深圳产业互补性仍然非常强。深圳没有东莞,就不会像今天一样发展得那么好,反之亦然。深圳与东莞是一对亲兄弟,深圳是东莞的老大哥和学习的榜样。
东莞与香港两地车程相距一个半小时,多年的发展使大量港资企业总部在香港,厂家在东莞,形成了“前店后厂”等模式。
总之,香港、深圳与东莞的发展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不论从历史、地理、人缘,三地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会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深圳的稳定发展,同样以他们的稳定和发展来带动东莞的发展。
三谈新“国五条”
东莞房地产发展一直较稳健
记者:新“国五条”提出,二手房交易要严格按转让所得20%征税的消息。据说东莞早已试行了这套办法,您如何看待东莞房地产发展?
袁宝成:东莞房地产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稳健的状态,近两年房价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出现超高增长的状态,均价一般在七八千元上下。可以说,这个房价水平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并不多见。与周边城市比较,东莞的房价只有深圳、广州的1/3左右,这也是东莞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此创业发展的一个成本优势。
四论
一论改革
冲破利益固化藩篱
以实干托起东莞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勇于冲破利益固化藩篱,敢啃硬骨头。东莞对于这句话如何理解?东莞又如何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袁宝成:30多年前的改革,让人人都受益,可谓“利益均沾”;今天的改革,就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勇于调整利益格局。相信只要我们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站在符合人民利益的角度,改革就能赢得多数人的支持。
回首东莞3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年就是靠改革起步,不断缔造多个全国第一,如全国第一家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等等。正是这些改革,铸就了东莞今天的发展成就和城市地位。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单独开辟一个章节谈改革,提出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改革、实干托起东莞梦。我们今年重点实施以下改革举措:一是继续推动商事登记改革。去年东莞启动了这项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商事登记改革的地级市,改革的红利随之迸发,不到一年时间市场主体就增加了数万家;二是启动医疗改革,将以医院为试点;三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四是社会管理改革。改进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的和谐度;五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等。
总之,凡是国家启动的每一项改革,都将在东莞找到落脚点。
今年东莞将进行大部制改革
记者:凡是改革,就会有非议?
袁宝成:改革就是算账,算大账。如果改革出来的红利大于原来的利益,就要改革,就要勇于破除它。相信改革只要是对城市发展有利、对百姓生活有利,改革哪怕是有一点非议,甚至“骂名”,我们也会背。
记者:东莞在政府职能部门转变上做了哪些改革?
袁宝成:在现行的行政体制框架下,政府管得多,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砍了40%的行政审批。但是我认为还不够,还要大刀阔斧“砍下去”。
东莞行政审批改革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审批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同时,今年东莞将进行大部制改革。
三论“较大的市”
没有立法权会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记者:东莞为何要申请“较大的市”?申请“较大的市”会对东莞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袁宝成:不论从城市发展规模、人口结构,还是从行政架构来讲,东莞都需要成为较大的市,从而得到立法权。如果没有立法权,无疑将增加东莞城市管理的难度。举例来说,“禁摩”,是具有一定政策风险的,所以我们提出“限摩”。但如果有了立法权,东莞就能够通过有关法规确立这个城市管理权。
昨日,本报给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送上鲜花、水果,祝她节日快乐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东 摄
会场花絮
二论GDP
城市发展讲的是有质量的竞争
本报给东莞女代表送祝福
记者:广东被江苏、山东紧紧追赶,压力很大。东莞作为广东的一座重要城市,如何为广东发展作出贡献?
袁宝成:城市之间的竞争,省份之间的竞争是一个正常现象。正常的竞争是永远存在的。换言之,正是这一种“你追我赶”的赶超态势,才成就了今天中国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作为广东的一座重要城市,我们要实现平稳较快的发展,讲的竞争是有质量的竞争,而不是单纯的GDP竞争,还有产业结构、发展效益的竞争。设想一下,如果单纯为了GDP,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一下子把地铁全建起来,GDP就出来了,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节奏,找到一个跟这个城市产业特点相吻合的速度。
东莞的发展要以产业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方式,以追求质量效益为目标,所以东莞的发展必须要注重节奏,为产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这两年,我们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下大力气,就会走出一条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路,这不单会为东莞,也会为全省全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年内,东莞将有一批重大项目上马,以此助推城市和产业的配套建设。大项目接连上马,东莞是否有消化不良的感觉,是否为了拉动GDP?
袁宝成:东莞建设重大项目的目的是为未来城市转型升级打基础,让这个城市转型升级更快一点。客观上,投入肯定会带动GDP的增长,但东莞并不是为了GDP增长而简单地靠投资拉动。
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东莞的投入主要是配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结构的调整最终会实现更好地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财政投入要随人而走而不应随户籍
记者:您对东莞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有何看法?
袁宝成:东莞是没有县一级的市直管镇行政架构,这个行政架构缩短了管理链条,但特殊的行政架构更需要立法,才能解决城市管理、城镇化的问题。
比如说,东莞是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的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东莞通过积分制入户政策近年推动十五六万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东莞,14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校,这个数字比“北上广”都要多,位居全国第二。然而,在现行体制下,如果让东莞彻底放开落户政策,仅依靠东莞当地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
因为,我们现在有640万外来人口,如果同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仅建公办学校一项,就要耗去200多亿元,这几乎要投入东莞全年2/3的财政资金。此外,还有医保、社保等均等化。所以,我们建议,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投入要随着人而走,而不是随户籍而定。
众多的森林公园让东莞变得更加宜居本报记者 程永强摄
四论发展与环保
拒批2500多家不合标准企业
记者:高速发展时期的东莞,曾经也是“先发展、后治理”的典型,对环境的牺牲非常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立环境保护机制,是很好的契机。目前,东莞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袁宝成:客观地说,东莞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成就制造业名城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确实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近年来,我们致力扭转这种局面,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道路,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比如,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近年来淘汰了640多家传统污染企业,拒批了2500多家不合标准企业。又比如,投入了376亿元建了34项污水处理厂和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7个环保产业基地、4座垃圾处理厂等重点环保工程。同时划定了差不多占全市面积一半的生态控制线等等。通过努力,东莞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来自东莞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因其农民工的身份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自3月3日到北京的这些天,她每天都会接到不同媒体的邀请,奔波于专访、直播之间。从第一次接受采访时的羞涩,到如今逐渐娴熟地运用人大代表的方式建言,向国家传达着农民工迫切的需求。刚刚过去的几天,曾香桂真切感受到了何谓人大代表。代表的担子到底有多重!
自3月3日离开广州后,繁忙的曾香桂没顾上给家人打过一个电话。她告诉记者,自己很想孩子和家人。“记得3月3日出发前,我和家人通了一次电话。”这位年轻的妈妈告诉记者,四岁的儿子当时反复问她,为什么还没有回家?她笑而不答。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本报记者昨日给曾香桂送上了鲜花、水果,向这位来自东莞的全国人大代表送上节日的祝福。
2015年底前淘汰12.3万辆黄标车
记者:未来对发展和环保的平衡,有怎样的思路?
袁宝成:就以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的空气质量来说,2012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有效天数的74%,其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由2011年的4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国家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我市略微超标),降幅达15.6%。当前东莞划定了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线,有16个森林公园,还有数量众多的乡村公园,我们还将投入8亿元在2015年底前淘汰12.3万辆黄标车。现在全市的空气质量非常不错,我在工作之余都会常和家人一起去散散步,我们也欢迎大家来东莞体验一下。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提升全市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的同时,积极营造一个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东莞。给东莞时间,东莞的生态会越来越好。(记者高志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