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难以统一治理”。几乎整条鉴江干流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在信宜城区,鉴江河水枯黄,部分河道河水枯竭,一条条排污管从岸边伸向河道。站在高州地标宝光塔上远眺,城东一条黑龙从城中伸出,直灌入江,与绿色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当地环保局干部介绍,那是穿越城中的河涌,是当地的生活污水排污道。
高州城中每天2万吨的居民废水全部集中排放到涌中。位于鉴江最下游的吴川市,情况大抵相同。
据介绍,目前茂名市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70%,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长期以来只能直接排入小东江及其支流白沙河。
茂名市区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仅为9.8万吨。鉴江领域内,信宜、高州、化州、吴川,至今尚未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天每市数万吨生活污水全部直排入鉴江。
按照省环保局的要求,这四地都在抓紧建设日处理量3万到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而其它县市目前仍没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数量更大的乡镇和农用污水,尚无解决方案。
除了水质的恶化,鉴江航运功能的式微,是这条粤西母亲河的又一道疮疤。
在清朝雍正年间,鉴江曾是“飞帆乱渡,出没于江天杏霭之间”的繁华河道。解放后初期,鉴江水路还是当时广东内河航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
从鉴江上游顺流而下,浅窄的河道上除了打鱼清洁的小船只,上游至化州段基本没有运输船只通行。部分河段大面积干涸,露出河底淤泥和沉淀的垃圾。化州以下,河水才渐丰盈清澈。
据茂名市港航管理局资料显示,下游化州的通航能力也只有50吨。即使到了吴川,也是临近出海口的江段才能允许100吨小船通航。
高州、化州环保局有关负责人都痛心地表示,流域内的信宜、高州、化州已被列为广东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鉴江上游区域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除了内河水路运输自身式微,鉴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造成流域航运功能萎缩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左其亭教授预计,即便是目前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的小东江地区,土壤侵蚀30—80年后,这些地区将近“无地可种”。每逢暴雨,浅窄淤积的河道更会成为洪涝的隐患。
重压之下开始治污
2007年,茂名市茂南区被下达据称是环保史上最严厉的“区域限批令”。招商引资和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时,也不能引进被限批的项目
“被戴上‘限批’的帽子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茂南区一位副区长透露,此前,曾有一家钟表公司在我们这里设厂,但因为区域限批之后,电镀不能通过环评审批只好作罢。
“限批令”要求,不得再批准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大型禽畜养殖等新增加水污染物总量的建设项目。
这是省环保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这一据称环保史上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招商引资和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时,也不能引进被限批的项目。
“限批令”还提出,按照《小东江综合整治计划》的要求,对沿岸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水进行整治,着手筹建茂南污水处理厂,解决公馆镇生活污水和周边企业污水治理。
在环保专项整治过后,该区的支柱产业———蓝皮制革厂数量已大大减少。而作为污染大户的立威公司,附近村民觉得该公司至今仍是整整停停,又不时开工,“处理仿佛并不坚决。”
在信宜水口镇到永村,老板阮少池面对一捆捆堆积如山的纸张,满脸愁容。之前,东江纸厂的污水通过暗渠直排鉴江,在当地环保部门多次监督下,该厂投入几百万建成污水处理和监测设施。但金融危机袭来,该厂被迫停产。
信宜环保局称,由于鉴江河水资源缺乏,每年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低,用水大户的东江造纸厂都要实行限产或停产。
东江造纸厂的窘况,是鉴江沿岸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鉴江上游的信宜水口镇这两个大规模的制浆造纸厂,以前基本上处于不治理状态,导致高州自来水取水点向高州水库上移。但当地环保部门敦促这些工厂加大投入排污后,这些工厂又往往感到负担太重。
2003年开始,“工业立市”被确立为茂名市的发展战略———其中“以重化工业为主,把包括石化、冶金、电力在内的重化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鉴江目前的情况下,工业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高州水资源保护情况调研材料显示,由于白沙河流域已没有环境容量,金山工业园的企业经常处于限产限排状态。该市的新建工业项目只能向鉴江流域方向转移。而沿河工业企业的立项,环保部门已基本上处于限批状态。如情况不改善,流域两岸的工业企业会被限产、限排,且有逼迁的压力。
事实上,金山工业园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已处于萎缩状态。
该调研材料指出:“鉴江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与我市的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矛盾非常突出。我市工业经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